消费动机的变化(3)

这里举一个例子。某位舞蹈讲师,把自己做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这段录像是把数码相机放到三脚架上拍摄的,时长为10分钟,制作过程极其简单。当初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是过了几周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这段录像每天的播放次数也就只有几次,却突然有数百人、数千人开始蜂拥而至。不知什么时候它成为了YouTube的推荐视频。访问者的数量不断激增,3周内突破了10万人,3个月突破了50万人,1年以后超过了170万人。那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舞蹈讲师,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在世界上出名了,而且比在日本的影响力还大。这就是所谓的墙里开花墙外香。还有舞蹈爱好者从外国赶来看她的公演。她简直就成了YouTube灰姑娘。

像这样,即使只是10分钟的工作,通过反复扩大再生产,就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户。如果业务员要运用这一点的话,该如何做呢?

首先,将过去的提案内容升级为更优质的内容,举办讲座。把讲座的内容录下来编辑之后放到本公司的网站或是动画网站上。

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行为能够让您也成为YouTube灰姑娘。但是,这个过程本身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因为,过去一对一的策划营销切换成了1对100的讲座营销。对于讲座召集的潜在客户,企业可以根据购买意愿的高低,进行个别营销,再用业务通讯或是活动简介持续营销,这样就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营销的整体精度。

同时,如果把讲座变成影像资料,便有可能实现1对1000的营销。如果把它上传到动画网站,潜在客户便随时都能够收看您的演讲。而且如果把讲座的内容编辑成书出版的话,业务员也可以被尊称为老师。每次去推销时,业务员还有可能拿到课时费。或许您认为“业务员不可能出书”,但是您如果认真观察书店里商业书籍专区中排列的书,或许就会改变想法。时代变了,现在每个月都能够看到生面孔的作者出的书。在稍微大一点的派对上,用自己写的书代替名片,递给对方也不是那么特别的事情了。

过去为了获得客户就要付出成本这个概念完全被颠覆了。不是为了获得客户而花费成本,而是获得客户的过程本身也可以制造利润,所以人们能够构建极其优异的商业模式。

我们把这个变化引进到辅导班的讲师身上也许就更加容易理解了。以前,对于辅导班的讲师来说,听课的学生数量受到教室大小的限制。但是现在,教室逐渐变大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全国各地收看讲座,结果,一位讲师可以教好几万人。如果是教父级的讲师,年收入可以达到5000万日元(约400万元)到1亿日元(约800万元)。而现在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渐完善,教父级的业务员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卖方为了让买方做出购买决定,需要发送可信度高、有权威的信息。

信息民主化推进之后,买方得到的商品信息不是局限于卖方所提供的那些了。这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不自由的。

这么说是因为,如果买方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就没有方法去选择商品。虽然是要追求真正的自我,却不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于是我们这次要寻找的是那些能够给买方提供判断基准的信息,如:“应该买什么呢?”、“自己究竟是什么人?”等等。

网络上的信息太丰富多样了,而其中自相矛盾的信息又有许多。如果我们混混噩噩地漂浮在网络空间的话,就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就要寻找值得信赖的信息,对于这一点,现在有两个方法。

其一就是听专家的意见。所谓专家是获得第三方认可的人。他们发出的信息就只有那么一点,而且可读价值比其他不明渠道的信息大得多。抓住了这个需求的是由专家提供信息或是引导的综合网站All about。All about成立时原本是以广告事业为主业的。网站成立5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日元(约1.6亿元),还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了。不知该购买什么的买方就这样直接购买了专家推荐的商品。于是All about从2006年开始在网上开张了“生活方式商店”。公司期待它成为与广告事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事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