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神的地盘

  岳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初冬的早晨,我在黑河沟沿岸游走。干涸的黑河沟裸露着坑坑洼洼的沟底,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有些丑陋。低洼处残存的几汪积水在荒草间闪着凛冽的亮光,仿佛在守望一个年代久远的梦。


  黑河沟原本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玉河,但玉河流经圈门后,河水因洗煤而变黑。这件事可以追溯到辽代以前,那时的圈门地区就有了古老的采煤业。元代以后,随着京城采暖用煤需求的增加,圈门地区的采煤业日益发达起来,而玉河水从此失去了清澈的容颜。


  玉河以奉献的姿态,淘洗出了京西优质无烟煤。旅行家马可·波罗与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会见时,用于取暖的燃料就是这种煤。后来,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这里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可以燃烧,其火焰比木炭更大更旺。”其实,那火焰除了更大更旺,还更持久。因为这种无烟煤质地坚硬,很耐燃烧。


  采煤业的发展壮大,使煤炭成了圈门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简陋的采掘工具及原始的生产方式时刻威胁着窑工们的生命。当他们蜷缩在低矮黑暗的巷道内,镐刨肩拉,将一筐筐煤炭送往地上时,谁也不知道那一天是不是自己的末日。为了能够活着走出去,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需要神灵的护佑。于是,窑神诞生了。当然,这也契合了窑主们少出事多出煤的愿望。正是在窑主祈求财富、窑工祈求平安中,窑神崇拜成了京西门头沟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门头沟是北京唯一拥有窑神庙的地方,而圈门的窑神庙尤其具有代表性,其庙内供奉的窑神黑脸、美髯、头戴官帽、身穿黄袍,一副皇家文官形象,据说是门头沟地区级别最高的窑神。当我游走在窑神庙公园时,地上摇曳着古槐斑驳的树影,宛如历史深处的某种记忆。


  农历腊月十七是人们祭拜窑神的日子,这是门头沟地区特有的节日。一位老人告诉我,那一天简直比过年还热闹。不论是呼啸的北风,还是漫天飞雪,都无法阻挡人们对窑神的虔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山谷。所有煤窑的窑台都贴上了窑神像,神像两旁的对联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观恒”等吉祥的话语。窑门口的八仙桌上,燃着香烛,摆着供品。就连平日里严厉吝啬的窑主,也会在那一天好酒好肉地请窑工们开怀畅饮。如今,在门头沟众多古老的窑神庙中,保存下来的只有圈门窑神庙及其南侧高大壮观的大戏楼。遥想当年,祭祀窑神期间,大戏楼连唱三天大戏,何等红火。那情景,刚好印证了戏楼黑漆匾额上的四个金色大字:歌舞升平。


  从圈门过街楼的黄琉璃瓦屋顶望过去,半个浅淡的月亮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东边的阳光,西边的月亮,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使过街楼显得神秘而安详。这座横跨黑河沟的过街楼坐西朝东,是连接西部深山区与东部平原的门户,圈门地区的优质无烟煤正是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圈门成为当年门头沟最繁华的地方。


  圈门是窑神的地盘,圈门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都与窑神有关。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我说: “我们现在不挖煤了,但依然祭拜窑神,因为那是我们的根。”哦,把根留住,才能生生不息,尽管那个繁盛的乌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