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在中国很多的山谷里,至今仍有许多人在那里耕作、修行、隐居,终南山更不例外。所以我们可以对此保持乐观。 山路是我们进山的第一大障碍。这座山有大小几百个山谷,有很多地方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对于只图玩乐的大众来说,它是值得敬畏的;而对于隐士们来说,那连绵数百里的青山、通路周围生长了上千年的松柏就是他们的归宿、他们的伙伴。 这座山里生活着草药师、冥想者、僧人、道士,以及寻找自己生活之道的行者。他们与山一起呼吸,一同沉睡,一道醒来。他们穿着草鞋,远眺青山,在山中垂钓,乘木舟、泛清流,与明月、新雪、绿松同乐。他们的孤独感于山中的漫游时光中与日俱增,但是生命却倍加饱满,心地澄亮。而这些山谷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存在,它们象征着一种自上古时代以来就存在的隐士、隐逸精神。
从古代开始,在白云下修行,林立的茅篷,藤杖、蓑衣、瓜果、菜蔬构成了隐士们形而上的生活内容。而在现实的环境中,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背后,他们则更多的是身体力行,竹杖芒鞋、素衣斗笠,依靠自己的辛苦劳作而生活着。很少有时间枯坐在那些古老的树下沉思,他们在避免思虑过多。这是修行的目标之一,去除杂念,返璞归真。显然,在终南山的很多隐士都依靠耕田、种植蔬菜而生活,他们延续了这种生活传统。不过,这些隐士的类型非常复杂,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我们要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只能对望着终南山默默地去想象这种生活场景。 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前,必须找到真正的隐者。只有在放下现代文明世界里对隐居猎奇的态度之后,才能真正进入现代隐士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心诚则灵,在终南山寻找隐士依旧是可能的,只是前提要求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体力、机缘。 最终,我们有幸在终南山寻访到了一位隐士,我们称他为明居士。他的家就在终南山的翠云岭靠近顶峰的山谷里,这位明居士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年。
寻找居住在终南山的居士,这个计划筹划了很长时间。因为在此之前,重新认识人本身所具有的灵性,重新认识终南山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而贸然闯进隐士在深山的草庐,只是一种冒失和冲动。这种草堂生活方式,在山谷里经历的故事,并非仅靠逻辑思维就能够了解的。 这位明居士在住山之前,已经在终南山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出了闭关的山洞,准备过一种田园生活。这是隐士们漫长修行之后的选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田园生活中的乐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引人注意的话题。 他是一个修行人,但与严格意义上的修行者、隐士有所不同。他的故事似乎本来就是为了完善或者改变人们对隐士、修行者的定义而产生的。他在山谷里自己建起草堂,开垦田园,修建院落,让我们想起公元3~4世纪时魏晋时代的士人们热爱隐逸的传统。在终南山,这种生活的遗风和内在核心部分依旧可以找到,或者说,古代桃花源的传说从来未曾失传。
据明居士说,这座山从几千年前就有隐士居住、修行的记载。终南山北面古长安城里的大明宫与这座山遥遥相对。假借隐居而获取朝廷青睐的士子们都是乘着车马往来于朝野,周旋于不同的王侯之间,以辩才和智谋获取君王的宠爱。但真正的隐士并不是在寻找世外桃源,并不是为了物质生活而像古代的一些隐士那样寻找一条终南捷径。 明居士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多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住山的修行者,明居士说自己只是众多的终南山修行人中普通的一位。 十多年的时间,他已经与这座山有了一种默契。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修行者,他的生活方式和经历更像是一种隐居生活的开创。在终南山,他是一位现代隐士: 茫茫大山之中,栖身在几间草堂,每天在山中劳作,已经重新回到了古代人的生活节奏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