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一年多前曾举办过“歌词大会考”的活动,很多网友对于我将自己创作的歌词词句重新批注、溯及源由,以及说明典故出处,并且将此消化成考题一事,回响颇为热烈,也开始理解到原来歌词里竟也有那么多的中文涵义可以发掘。
其实当初会想到将自己写的歌词汇整编辑成考题,也是源于有些国、高中老师开始活用现代歌词入题,而触发我的动机。个人觉得歌词入考题是个值得肯定的事。
由于媒体平台的强势,歌词大概是现今流传度与能见度最高的文字了。正因为如此,你已无法假装它不存在或没影响力。
不过流行音乐主要的目的是为传唱,词意的描述偏重口语与情绪的字眼,也因此相当一部分的词意在文字上并没有讨论咀嚼的空间。但台湾毕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镇,还是有很多适合入题的优秀作品等待发掘。
其实我之前一直在寻找如何将创作过的歌词集结成书的切入点,因为单纯出歌词集并不妥当,毕竟歌词要能朗朗上口,必须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浅白直接的口语。
以文章的标准来审视,这种口语文字的内涵经不起推敲,词意的经营显得很薄弱,语法结构松散,并不像新诗般有比较深入、可以咀嚼的文字张力,在我认为并不具备单独被阅读的乐趣。
但在历经”歌词大会考”的文字数据汇整后,触发了我一个灵感,其实我可以针对歌词中的特殊名词做个批注整理,如此一来,歌词不再只是歌词,还能延伸出相关涵义与知识,让人吸收理解,况且我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合拿来做为修辞学教材模板的。
我想从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导入文学的领域,可谓寓教于乐,比较不那么生硬与八股,教学上也比较灵活轻松,容易引起学生族群学习的兴趣。
……
方文山 2008/4/7 于台北.长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