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序言(1)

序言 龚鹏程 著名教育家、顶级学者

在谈儒家思想时,许多人都会强调儒家学问并不只是一套玄思或言说,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书不光要明理,更须把所明之理具体表现在为人处事上,故读圣贤书,目的是学圣人那般让自己也努力成为圣贤,否则就只是口耳记诵之学,与自己的身心性命无关。

这个儒学的基本原则,相信没有人不明白,但落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又怎么样呢?

大部分人其实仍只是在理论上明白了、在言说上强调了而已,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如何表现圣贤气象,恐怕甚少人在此自我要求。因此,儒家所讲的修齐治平之道,根本在“修身以为本”这一关上就极少人真去实践,实况如此,儒学焉能复苏乎?

古今人情相去不远,今人以具体实践成圣成贤为难事,古人应当也是如此。但古代有一个儒学实践的环境,现今则无。什么环境呢?

人从小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的父母兄弟戚属关系、人与人相处的伦理要求,在一个基督教文化中,跟在一个儒家文化社会中,当然就会显现为全然不同的伦理实践环境。人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真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许多人生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中权利义务的审择分寸,皆自然塑就矣!

于是,在以君子之道为家庭伦理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对君子之道的实践,可说太半是“少习若自然”的,不必困知勉行,自然在其行为上就表现符合儒家君子之道的德行。中国社会上许多老百姓,可能根本不识字,也没读过《论》《孟》,但其温厚诚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体现着儒家的儒理精神,即因传统社会原有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在协助他,使其如此。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