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6年2月《读者》报道,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发现,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的成年人成为“袋鼠族”,由父母供养着。上海的一次家庭调查发现,85%的不在读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或全部生活费。而西方的传统观念是:18岁以后的儿女已经成年,不论贫富,都应该自食其力。所以很多年轻人是靠打工或贷款完成大学学业的。
3·这份工作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累、报酬再少,都苦不到哪儿去;反之,报酬再高,你也不开心。因为你每天要花8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做你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而8小时,意味着你每天清醒时的一半光阴。所以,决定做什么工作时,不要学讲究现实的美国人。在美国,有两万多种职业,但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只想选择其中最热门最有“钱途”的五种;不妨多学学浪漫的法国人,在法国,有一半的人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兴趣。
4·有一个以上与工作无关的健康的爱好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先接受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然后,为了改善现状,有人不断努力,变换工作,最终改变环境,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有人善于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在8小时以外享受与工作无关的乐趣,和邻居朋友下棋、看戏、跳舞、歌唱……或者去看斜阳、流水、飞鸟、浮云……不做金钱的奴隶,活得悠然自得。懂得自得其乐,则穷亦能开心。
5·人际和谐,无冤无仇,有至少一个好朋友
与人结怨,生活就不再平静,经常被不平、愤怒甚至报复的冲动所包围,争吵或争斗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看,往往谁也不是赢家。本杰明 富兰克林发现,争吵是一种两人玩的游戏,然而它是一种奇怪的游戏,没有任何一方曾经赢过,因为彼此都不开心。
交友则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在困难时有人相助,烦恼时有地方倾诉。但是朋友不一定越多越好。一个人要想与各种品质和性格的人交上朋友,往往需要舍弃自我的本性,压抑自己,戴着面具生活,所以很多人在热闹之后有一种对孤独和真实的渴望,这是其一。其二,交友太广,必然分散了你投入到友谊方面的情感和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广则浅,少则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6·经常行善
一个普通人的烦恼痛苦往往与过于关注自我有关。一个人如果过于自我封闭,就如同“人”入“口”中,成了一个无形监狱里的不开心的“囚”;如果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自私、自利,长大后就可能因为不择手段而自取灭亡。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说佛为了解救人类的痛苦,把自认为最不幸的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写下来,然后互相传看。在座的每个人原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了解了别人的不幸后,才发现自己的遭遇原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于是烦恼自除。所以一个身体健康、生活富足的人如果还常常烦恼,不妨到医院、孤儿院、养老院这类地方走走,有助于避免“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抬头与那些“幸运”的人相比较,多低头关注弱势群体,有机会有能力时不妨伸出手帮他们一把,会令人更自信更容易知足感恩。无报酬的真心付出往往与精神上的收获成正比。
7·不攀比或不与富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