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为了限制她看电视,爸爸妈妈规定她每天只能看一次电视。根据我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我感觉小孩的时间感特别慢,“一天”好像特别漫长,另外,她弄不明白为什么“明天”在睡一觉之后,就变成了“今天”。所以她上午看过了,晚上还想看。和她说今天看过了,明天再看,她也晕晕乎乎的。关于为什么不能看,要给她解释老半天。后来,我就把这个规则给形象化:天黑了才可以看!
这回执行起来就容易了。当然,有时候天没黑她就想看,这时候也很简单,我首先是温和地看着她的眼睛:你想看电视对不对?她说“对”,我能感觉到,问了她这一句后,她的状态是比较放松的,能安静地等待下文。然后,我又对她说:看看天黑了没?她爬到沙发上,煞有介事地往外看了看说:天还没黑呢!这时候只要回她一句:那不能看,等等吧。她一般没什么意见。
有一个周末,看她在家里转来转去,蛮无聊的,妈妈就提议,你放开电视看会《猫和老鼠》吧,她看看外面,说:天还没黑呢,不能看!
其实,往往是先有大人的说话不算话,才有孩子的不听话。
最近,又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心中蛮有触动。曼曼的表哥南南来她家里,南南大她一岁多,讲粤语,这样彼此沟通就有障碍,加上南南来的少,不大了解曼曼和鹏鹏形成的相处规则。曼曼和鹏鹏之间,如果争抢一个东西,先拿到的先玩,五分钟之后给另外一个孩子。他们自己学会了协调这些事情,一般不需要大人介入。时常会听他们说“这是我先拿到的,我玩五分钟再给你”。但是南南不懂得这些规则,再加上语言不通,也不好做他的工作,所以他想要什么,会直接到曼曼手里抢。
有一次,南南把曼曼的一大箱书拿出来倒在了客厅的地上,曼曼从中选了五本硬皮的书。南南大概也很喜欢,直接就过去抢,曼曼哭着去找爸爸,南南没抢到也跟着哭。曼曼的爸爸开始还和颜悦色地劝她给哥哥看看,但曼曼很坚决地拒绝了。爸爸有点生气,说她越大越不懂事。见我在旁边,就让我管管她。那一瞬间,我的目标也是想让曼曼把书全部给南南哥哥。我把她揽在怀里,问她:咱把这几本书给南南哥哥好吗?她说“不好”,因为这书是她先拿到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曼曼遵守了家里的规则,她没什么错。我又换个说法:曼曼,书是你先拿到的,不给也可以。南南哥哥一会儿就回家了,他很喜欢这几本书,你愿意给他看看吗?他不会带走的。曼曼想了想,答应了,但只同意给他一本。这是个友好的行为,既然曼曼已经让步了,我也不好得寸进尺。
这些事情,看上去是芝麻绿豆的琐事,其实关系重大。
一、规矩给人力量。根据我自己童年的体会,没有规矩的孩子,是按个人好恶来判断,不想做的事情就逃避。有规矩的孩子呢,则按是否需要来判断,该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好。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都是我们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就像作业,没有几个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作业,但是,有的孩子能坚持,有的孩子则想方设法逃避。这样说来,我们制定规则,最后演化成纪律,然后上升到执行力层面。一个有执行力的孩子,必将走得更远。
二、制定容易执行难。执行规则也是个劳心费神的活儿,次次坚持,让人疲惫。而孩子的反抗,也让大人感到心烦。多数时候大人明明记得规则,但看孩子可怜、无聊,就想网开一面。家长甚至担心孩子总是遵守规则会变得死板。其实,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去破坏、冲撞规则,而建设的力量就显得比较微弱,所以家长的坚持是孩子的一道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