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03年。来到巴西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时间过得飞快,我由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商贩。我闭上眼睛,用手一摸或轻轻一弹,就能够辨别出一张巴币或一张美元的真伪。

一天,一位巴西客人来到我的店里,闲谈中他不经意地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一个天平,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放上去称一称就知道了。

这句话我玩味了很久。假设天平的一端放上金钱,而另一端放上自己的一生,金钱与人生孰重孰轻?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正是这一年,我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而且越来越强烈,怎么也压不下去了。

2004年。我曾经为《南美侨报》撰稿,写一些散文随笔;但小说创作是另一回事。我几次拿起笔,满脑子的人物形象,一肚子要说的话,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现在想来,那时我过分迁就于形式,而忽略了小说本身的意义。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是在思考与煎熬中度过的。

2005年。每天晚上8点钟店里打烊,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在路边的餐馆吃点饭,喝着啤酒抽着烟,脑子里想的是我的小说。回到家冲个澡,我开始写我的小说。我经常写到凌晨两三点钟,一向如此。不管我写的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我在写我要说的话――我所经历的和我所思考的。渐渐地我明白了,写作是一种倾诉。

2006年。创作在继续,而且欲罢不能。年底,我毅然离开巴西回国,回到北京,静下心来写我的小说。

2007年。我的整个身心沉浸在我的小说之中,不停地写,不分昼夜。

2008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跨进了作家出版社的大门……

几天后,编辑老师把我约到出版社。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下午,从三点一直聊到六点半。编辑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小说,同时也指出了很多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2009年。反反复复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10月的一天,我接到了编辑老师的电话,说,我的小说可以出版了。

至此,《中国商贩在巴西》的创作历时五年之久。

如果一本书可以视为一份爱,我要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因为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如果一本书可以作为一份礼物,我要送给每一位把我当做朋友的朋友,因为这友情是我生活和创作的动力。

写到这儿,泪水夺眶而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