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不胜之胜”与“不败之败”的诡异(3)

说不出口的,他和身边的人也难脱官场潜规则,海军建设的财务账目一直为朝野所质疑。而最主要的,还是他本人办海军眼界并不高,一出手就是败笔。他请了一个根本靠不住的英国人当顾问,此人名叫赫德,压根儿不懂海军,只一味想着借这件事为他的国家也为他自己多捞些好处。20多年前,恭亲王奕?和李鸿章欲向英国购战船镇压太平军,赫德就曾伙同一个叫李泰国的英国人,拿着中国白花花的银子,武装了一支小舰队开进中国海域,连船带炮带水兵通通是英国原装,还美其名曰"中英联合舰队",让朝野上下哭笑不得,白赔一大笔银子退了回去。李鸿章这次又被赫德花言巧语哄得团团转,从该国买来已经老掉牙的"蚊炮船",瘦小的船身,歪斜的桅杆,孤零零蹲在甲板上的一门火炮,验船时还擦枪走火,一发子弹呼啸着直奔李鸿章而来,险些要了他的老命。只因担心反对派借机发难,不得已"打碎牙齿往肚里吞",胡诌了几条"蚊炮船之优点"敷衍朝廷。随即忍痛拿出一大笔银子,直接派亲信从欧洲购回"定远"、"镇远"、"济远"等较为先进的舰船,然至今尚未训练成军。他听人说过,在海战中如无很好的整体配合,再好的舰船也等于一堆破铜烂铁。这几条花大价钱买来的军舰,可是北洋水师将来能否站住脚跟的顶梁柱,也是他本人日后在朝廷说话有无分量的重要砝码,绝不能毁在这场准备明显不足的战争里。

李鸿章曾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西太后,既然没有打赢法军的把握,那就宁愿在法国人面前服点儿软,以免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此时眼看海、陆战场出现了有利清军的态势,他立刻想到抓住这一线转机,充作与法国人谈判的筹码,赢得较大的协商空间,总比日后输得砸锅卖铁强。而正在隔岸观火的英、美、德等国,这时既不愿看到法国人取胜影响他们在华的利益,也不愿看到中国取胜从而凝聚更大反抗势力,危及列强在亚洲的霸权。这些国家串通一气,这边逼迫清国那边敦促法国罢战议和。一时之间,诸国公使往来北京和天津之间,上蹿下跳,颐指气使,咿里哇啦,咄咄逼人。

法国人本已进退两难,就坡下驴,求之不得,还顺势在列强面前卖了个好。该国摸透了大清国的软骨症,在谈判桌上以胜利者自居,提出这样那样苛刻条件,都是狮子大开口。李鸿章守住一条底线,只求此次议和不赔款,避免朝廷财政雪上加霜,别的条款都只皱了皱眉头,便让海军顾问赫德所指派的一个心腹,在巴黎与法国草签了一纸停战协定,并由慈禧太后正式发布了停战令。随后,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正式签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并且给予法国在云南、广西通商的特殊权益,还规定以后在两省修造铁路必须与法国协商。法国人还要求清政府解散其难以对付的黑旗军,并以拒绝交出他们占领的澎湖列岛相要挟。刘永福这位出身草莽的抗法英雄,最后被清政府威逼利诱,打发到一个偏僻海岛上,当了南澳镇总兵官。他头上的棱角、身上的锐气也被磨光了,在庞大的官僚集团内再也没能有所作为。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一场诡异的战争,有了这样诡异的结局。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