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科研之路(2)

埋头实验室里搞研究的汪建,如何变成了率领华大这艘科研方舟的掌舵人?

话要说回十多年前。

1994年3月30日,上市股票编号为0002的万科遭到君安证劵公司凶悍的市场狙击,君安发起致股东的万言书,欲借股市力量改组万科董事会。万科管理层奋起反击,成功击败君安的狙击,度过了一次危机。媒体称这一事件为“君万之争”,万科内部习惯又称“3·30事件”。

此时,汪建已经在美国待了六年,于华盛顿大学任高级研究员,从事细胞分化与增殖相关性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他也正面临事业的十字路口。跟蒙卡达的一番谈话,让他突然醒悟到自己与欧美前沿科学家的视野和心态差距太大。搞科研搞了十多年,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思来想去,不如退出!

1994年春节,他和几位朋友在一块儿喝酒,不会行别的酒令,就会背《毛主席语录》。第一个说“寄上三百元”,下面一个接上“聊补无米之炊”,再后面一个接“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这一段语录的背景是:1972年,福建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教师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告御状”,反映儿子李良模当知青“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毛泽东亲自回信,并拿自己工资“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中央调整知青政策的一个契机。

汪建说,他能背下整本语录,不管喜不喜欢,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他的东西,想甩也甩不掉。酒令行到这里,他忍不住流泪,说:“同志们,我们已经红到骨子里了,还在美国待着干什么?干脆就接着红下去,回国吧!”

1994年,他回国创办北京GBI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裁,做乙肝试剂生意,却发现自己是块赚钱的料。第一桶金赚得轻轻松松,很快心生“赚钱太容易,没意思”的想法。

赚钱容易吗?照我看,赚小钱容易,赚大钱也不难,但持续赚钱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想持续赚钱又事业有成,史上留名,那就难上加难。

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汪建经常跑珠三角、长三角,目睹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中显示出威力,心里琢磨:“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这才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如果按照人力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搞科学,没准儿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呢。”

他又想,因为浮躁,所以自己搞科研不是西方人的对手。但整个国家都浮躁,不如就浮躁到最前列去吧――他越琢磨,越感觉这个逻辑是靠谱的。1997年的一个晚上,在广州东方宾馆一个小院子里,汪建和几位朋友边吃夜宵边争论了一个通宵。天亮的时候,他确定了自己的下一步方向:“按照人力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搞科学,几千人做一个项目,人海战术,不信这样搞不过老外。没准儿,能堆出一个诺贝尔奖来。”

后来就有了今天的华大。汪建总结华大模式:浮躁心理,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再加上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的精神,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之路。现在,华大平均一个月有一篇论文上《自然》杂志或《科学》杂志,数量是超过了蒙卡达一个人。汪建再想起蒙卡达,心里就平衡多了。

不过,蒙卡达在和汪建那一次谈话回去后不久,就与英国妻子离婚,娶了一位比利时公主,受封爵士――这一点无论如何还是让汪建很眼红的。

也随着这个转型选择,汪建再也找不到“赚钱太容易”的感觉了。时至今日华大都没有成为一家能赚大钱的组织,而是一家不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组织,汪建说自己不能算是企业家。

同时,他又远离了实验室,不再承担科研项目,加上美国的两个博士后都没有读完,所以汪建说自己也不能算是科学家。

那他算什么?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