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1)

9月15日,晨,鼓声,低沉悠长的喇叭声。

宾馆对面是著名的扎什伦布寺。

顺着声音步入寺院。

扎什伦布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是后藏最大的寺庙,黄教六大寺院之一。1447年,由后来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兴建,历时12年而成。17世纪初,罗桑确吉坚赞在此任法台时,受封四世班禅,从此扎什伦布成为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如今,十一世班禅长期在北京居住,而“金瓶掣签”选十一世班禅时落选的归桑旺堆,倒是居住于扎什伦布寺,享受“准活佛”的待遇。

眼前是典型的黄教寺院建筑,沿山势而起,宫殿错落密布,金顶红墙,占地15万平方米,周长3 000多米,十分壮观。建筑布局灵活,和汉传佛教寺庙注重对称很不同,多为多层方形平顶的碉楼式建筑。墙用石块砌成,基础深化入岩,坚固挺拔。在藏族风格之外,也融汇了汉族地区的建筑元素:歇山式金顶、飞檐和雕饰。建筑之间有狭窄的甬道相通,两面高墙,中间走人。

寺内收藏有两幅绢本《扎什伦布寺全图》,分别绘于七世班禅和九世班禅时期。图中殿堂楼阁错落重叠,数量众多,许多建筑已经无法在今天找到。

走过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错钦大殿,转入汉佛堂,存有九尊青铜佛像,相传是文成公主入藏所带来。这里原来有历代班禅的舍利灵塔 8座,“文革”中五至九世班禅灵塔被毁,后来由十世班禅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扎什南捷”。1989年,十世班禅在日喀则圆寂,国务院拨款修建“释颂南捷”灵塔。

扎什伦布寺内现有僧人800名左右,戒律甚严,从日常作息到衣着都有严格要求,每天凌晨6点是雷打不动的早会,令一些年轻僧人畏难还俗。

做一名合格的僧人相当不容易:扎什伦布寺每年招收学徒两次,每次招收20~30名,以学徒身份学习一年,背诵指定的经文138页,一年期满,考试合格后才算正式入寺僧人。

入寺后仍需继续学习1~2年,科目增加到七个,即藏文、汉文、语法、正字法、写、读和戒律36条。学完后考试,单科成绩均在60分以上为及格。不及格的分到各德参从事体力劳动,及格的则分到三个扎仓继续学习。显宗从低到高有日真、日钦和噶钦三个等级,取得噶钦后,要继续学习密宗,又有吉仁和卓仁两个等级。

在藏人心目中,僧人仍被认为是最好的职业之一。一些藏族人把一整年辛苦劳作得来的收入一半以上供给寺庙和活佛,自己过着温饱不足的生活。而每年元月和2月的法事活动,要耗去布达拉宫年收入的62%,显示出宗教在西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藏旅行,不时看到藏传佛教信徒沿路一步一磕头,每一拜都是全身匍匐,念六字真言,虔诚可鉴。许多信徒会用几个月时间,从遥远的康巴一路“磕长头”到拉萨三大寺,风餐露宿,朝行夕止。有时则是围绕神山、圣湖、寺庙拜一圈,也要坚持数日乃至数十日。在我们看来,这几乎是过分的虔诚。

藏传佛教的特色,不仅表现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建筑、艺术等方面,更表现在哲学、道德、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一位藏传佛教上师说,在他看来,对死亡的看法有两种误区,一种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恐惧死亡;一种认为死没有什么大不了,轻视死亡。他说,如果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死亡的来临就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