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人行之迈克尔(27)

《吞噬巴黎的汽车》和其他的澳大利亚哥特式电影,可以被看成是社会意识变化的代表。它们混合了恐怖/科幻的电影元素,与现代美国电影的趋向相似,而且澳大利亚的哥特式恐怖电影继续强调着家庭和权威的不公正。比如,洛夫·德希尔(Rolf de Heer)导演的《血狼星》(Incident at Raven’ Gate,1988),以及菲利普·布罗费(Philip Brophy)导演的《融尸荡魂》(Body Melt,1993),都与《假期惊魂》一样,描写着隔绝乡村的变态和堕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相似之处是大卫·克罗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作品的外观,他利用恐怖电影的类型惯例来进行探索和社会评论,这在《毛骨悚然》(Shivers,1974)中特别明显,就像《融尸荡魂》呼应了威尔的电影一样,以一个讽刺性的广告场面开始。也许克罗南伯格的电影(以及延伸开来,包括威尔的电影)最终的表达,就是批判消费主义、不道德以及批判《欲望号快车》(Crash,1996)中汽车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

通过对《三人行之迈克尔》和《霍姆斯塔尔》中的主题和风格的发展,《吞噬巴黎的汽车》反映了威尔改写类型主题的倾向。这个倾向在他以后的电影中特别突出,并且帮助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民族国家类型--澳大利亚哥特式电影。《吞噬巴黎的汽车》在票房上的失败并没有妨碍威尔继续他的下一部更有影响力的电影,《悬崖上的野餐》。在《迈克尔》、《霍姆斯塔尔》和《吞噬巴黎的汽车》中,融合着恐怖或喜剧的社会讽刺性元素;而在《悬崖上的野餐》中,由于影片改编自小说和取材于其他艺术来源,通过使用更为完善的象征手法,社会讽刺性元素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威尔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最后大浪》和《水管匠》,是《三人行之迈克尔》的后续,讲述的都是成功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他们隐居的生活面临着古怪的威胁,似乎那些在社会的约束下,希望生活有所改变的年青的一代,如阿瑟和马弗利先生,都成为了年长一辈的支持者。

《悬崖上的野餐》与《吞噬巴黎的汽车》相比,在商业上和评论上更为成功,对于一种成功的澳大利亚电影类型(“古装”电影)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了类似欧洲艺术电影的手法,而不仅仅是颠覆某一种美国电影类型,因此《悬崖上的野餐》在威尔的电影中非常特别。然而,在开创澳大利亚“AFC”(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Australian Film Commission)类型上,它满足了电影复兴运动在商业成功和文化自尊上的双重野心。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