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话语十字路口的莫瑞蒂电影
在本书中,我们将把莫瑞蒂的电影创作看做是源点和十字路口,一系列涉及艺术领域和社会秩序的异质性话语由此生发、在此交汇--关于风格、当代文化与社会、权威与政治、语言和后现代状况的话语。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将不会逐一对每部影片进行深入分析,而是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形成一种关于莫瑞蒂作品的更为连贯一致的观点,尽管仍要经过他的电影这面透镜,这种方法也使我们可以尽可能独立于他的电影来处理前述的话语。我们的分析将集中在四个贯穿并构成了他的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题:自传、日记及艺术家在影片中的再现;意大利和西方世界中的家庭与男性气质危机;喜剧、幽默、激进讽刺和生存反讽;西方社会中公民与政治组织的关系的转变,以及语言在后现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在处理这四个关键论题的时候,我们将把莫瑞蒂的影片置于意大利和欧洲电影产业,以及意大利电影从1970年代至今的历史框架之中。从而,在对莫瑞蒂的影片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们将把他的全部作品看做电影激进主义和当代欧洲影片制作与发行体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案例。我们也将把莫瑞蒂的影片牢固地放置在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之中,从而把它们作为对意大利和西欧社会近30年来变迁的评论加以研究。我们将探究莫瑞蒂电影的重要形式特征--他同时构建和抹除现实效果、混合自传和虚构的方法将在第一章和第四章中进行深入探讨,但在其他地方,尤其是第二章中也会加以发展;他对幽默和喜剧的使用、他构建的荒谬或穴怪风格(grotesque)情境和影像将形成第三章的主题;他的电影风格、他对空间和时间的运用,以及他与其他电影工作者之间在电影上的联系将特别在最后一章进行分析,即名为“对抗电影的莫瑞蒂电影”的一节(也可参见第一章的注4);至于莫瑞蒂电影与其他媒体及其话语的结合,以及与叙事和再现的激进后现代样式的关系等问题,在本书中将反复浮现。除了这四个基本论题--自传、家庭、反讽和政治--之外,其他主题也会得到广泛的探讨,譬如莫瑞蒂对现代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评论;他对意大利式喜剧(commedia all’italiana)这样的主流意大利类型片的批评;以及他的作品与政治电影传统之间的关系等。我们还将检视莫瑞蒂对诸如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之类的普遍性问题所持的姿态,以及他作为自由主义反讽者的哲学立场。最终,通过对影片中譬如男性气质和权威的危机、左翼的危机及政治话语的变形等层面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西方社会的后现代状况作出贡献。
从我们的著作中浮现出的莫瑞蒂电影的形象,在主题和态度方面将是一个一致的整体,但也有着转变和成长的过程。在本书中我们将逐渐显明,莫瑞蒂在初次亮相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电影导演了”--事情如此明显,以致一位批评家在评论《我行我素》的时候写道:“发展出那套拖拖拉拉的步态,卓别林大概花了几年的时间,米凯莱这位莫瑞蒂此后七部影片中的另一个自我,在这里就已经充分完成了。”(Young,2002a,第57页)尽管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一致性的视野,莫瑞蒂作为电影工作者也是逐步成长并“成熟”的,这一点既体现在风格上,也体现在他对生命的观点上--以至于可以把他的影片解读为一部个人生活和成长的日记。就此而言,他的最新影片《儿子的房间》尽管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与此前作品完全不同的一部影片,但在逻辑上也还是延续了莫瑞蒂的众多习惯话语。正如莫瑞蒂曾声明的:“我的野心吗?我希望自己永远在制作同样的影片,如果它们能够越来越漂亮的话。”(Giovannini,Magrelli & Sesti,1986,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