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对这些灾难的描述,有些谚语还是郑重地承认:母鸡只需公鸡在附近或公鸡还活着的时候保持沉默。甚至有些谚语还接受了母鸡打鸣,条件是只要她不在公鸡面前打鸣就可以;即使在公鸡面前打鸣,声音也不能比他的大。有时谚语也承认(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公鸡打鸣是种虚弱的表现,仅是为了面子,就好像:“‘我说了算,’公鸡说;‘当我不在的时候。’母鸡说。”(荷兰语)
但是究竟为什么母鸡要打鸣呢?她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吗?又或者,她只是在自找麻烦?一些谚语承认,母鸡打鸣可能会对她有好处。打鸣的母鸡想要吃谷物或想找个雄性伴侣,她这样可以让自己很显眼,别人也能听到她的声音,于是她有时也会得到很好的回报。那些吹口哨的姑娘们(上帝呀)亦是如此,她们可以成功地吸引漂亮的男朋友――但肯定不会给家里带来好运。
还有一些谚语反映妻子对于不能打鸣这件事的心理及看法。这些谚语指出:母鸡并不愚蠢,她清楚地了解周围的一切,当然有能力打鸣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但是,公鸡需要这份荣耀,而她不需要。她不是可以孕育新生命吗?公鸡在能体面地打鸣之前也许还需要母鸡的鼓励呢,正如前面曾引用过的一则日语谚语所言:“得到母鸡的鼓励,公鸡才可以报时。”母鸡让公鸡去打鸣,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果真如此的话,世界肯定是要颠倒了。相当大一部分谚语都非常赞同:一只好公鸡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得了主,而且可以随意地在所有或任何一个鸡窝里打鸣;同时他会严厉禁止自己的母鸡顶嘴,如果母鸡不敬就会以暴力制裁相威胁。
第三,公鸡不会下蛋,一则伊博语谚语干巴巴地指出。下蛋和做母亲是母鸡的事儿,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系列隐喻。在此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美貌与生育相对立,聒噪也是如此。母鸡怀孕会失去美貌;颜色鲜艳的漂亮母鸡应该不太会下蛋,而一只咯咯叫个不停的母鸡也可能下不了几个蛋。人们对母鸡咯咯叫的看法似乎也不尽相同。有些谚语认为,咯咯叫意味着母鸡想要下蛋了;而另外一些谚语则认为,这表明她已经下完蛋了;还有一些谚语认为,母鸡咯咯叫,是因为鸡蛋丢了。
母鸡吃得越好,下的蛋也就越好,而下蛋会让母鸡高兴――下了一个蛋后,母鸡会咯咯唱!但有一些谚语批评了这种吵闹,其中一则谚语把一只下了蛋的、兴高采烈的母鸡与在威严的沉默中下了一千只蛋的乌龟相比,认为龟的行为理当更值得称赞。这会不会是那些不能下蛋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一点点忌妒呢?
下蛋之前必须要把窝准备好。有时人们认为这是母鸡自己的责任,有时又认为这是公鸡的责任。一旦窝准备好了,母鸡就迫切地想要下蛋,而且她也会尽快这么做。然而,不要让她一天之内下两个蛋,而且记住:珍珠鸡生不出公羊来。通常,邻居家的母鸡和鸡蛋都比自家的个儿大,样子好看;而且,是的,邻居家的母鸡同时下了两个蛋。偶尔,人们也要求吃鸡蛋的人要注意母鸡下蛋时的痛苦。下面这则加勒比地区的谚语就提醒那些从中获利的人们,母鸡在生育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勇气不容小觑:“吃鸡蛋的人不知道母鸡受了苦。”这里指的是那些不知感激的人们,他们从别人的艰辛工作中获利,却不把人家所受的痛苦和所做出的牺牲当回事。
羽毛和翅膀用来隐喻母爱。母鸡身上有那么多毛,这并没有给她增加负担,而且她珍视所有小鸡,成功地把他们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然而,万一她不喜欢做母亲,她就会一再受到提醒,这不是公鸡的事儿,而是母鸡的活儿。角色转换受到强烈反对――母鸡打鸣而公鸡咯咯叫的鸡窝很不幸,充满了悲伤!公鸡可以不管小鸡,而母鸡却不能。但又并不是说,母鸡照顾小鸡,就可以不管公鸡了――公鸡有权享受母鸡的爱抚。生完小鸡后,母鸡也可能自愿寻找机会再和公鸡交欢,但她会受到严厉的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孩子们。这里的意思是说,不管母鸡喜欢与否,她在家里的责任总比公鸡多。几乎在所有情况下,谚语的天平都倾向公鸡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