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妻妾与寡妇(4)

那给恶妇付了彩礼的东西[阳具]整夜和她在一起。(卢旺达语)

他因为孩子留住恶妻。[在特定情况下并非事事糟糕](米尼安卡语)

谚语勉强承认,不管妻子的行为有多么“恶劣”,男人仍在许多方面依赖她的存在。如:

恶妻也胜过独守空房。(象牙海岸鲍勒语)

娶个恶妻也强过一人独睡。(特威语)

有个坏的[女人]糟糕,可连坏的也没有更糟。(匈牙利语)

有妻子糟糕,没有更糟糕。(俄语)

女人好比蜜蜂:虽然可恶,但总可取些蜂蜜。(巴姆语)

在谚语中频频现身的“恶”妻表现了丈夫的恐惧感,生怕妻子威胁到男人眼中理想的婚姻平衡。当然不仅男人从妻子身上受惠,女人同样也从男人身上受惠。尽管(或者说由于)男女互相依赖,仅有很少数谚语谈及夫妻之间的友谊:

妻子是丈夫最好的朋友。(保加利亚语)

家里最好的朋友是妻子。(梵语)

对丈夫:珍视他如最好的朋友,不信任他如最糟糕的敌人。(拉迪诺语)

  【偏 房】

唯见一把茶壶配五个杯,谁见一个茶杯配五把壶?(汉语)

很多民族都曾有过一夫多妻的历史。但一夫多妻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是唯一的一种婚姻形式,即使在允许一夫多妻的文化里,大多数人仍然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制允许一个男人同时拥有多个妻子,过去曾出现在千差万别的文化里。在今日世界里一夫多妻虽说远不如从前普及,但绝没有销声匿迹。

中国人和日本人过去都认为,纳妾属于合法行为,妾和明媒正娶的妻子地位无异。日本直到1880年才取缔纳妾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的婚姻法沉重打击了纳妾和重婚的婚俗。许多非洲民族也有着良久的一夫多妻传统。古代埃及人允许一夫多妻,可一夫多妻现象却非常少见。而巴比伦地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理论上,以色列人可以无限制地娶妻,而且诸位妻子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然而一夫一妻仍成为婚姻标准。穆罕默德先知曾下诏,阿拉伯半岛上的男人每人可以娶四个妻子。

印欧语系的人民过去同样允许一夫多妻,如斯拉夫人、条顿人、古代爱尔兰人或雅利安印度人,不过一夫多妻的实践者多为王孙权贵。没有哪一部印度法典限制男人娶妻的数目,但法典仍倾向于一夫一妻制。在希腊一夫一妻制是唯一得到认可的婚姻形式,但那里同样也存在着纳妾现象。虽然罗马过去也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已婚男人私通和养情妇也是正常现象。基督教传到欧洲之前,许多国家一直接受一夫多妻制,基督教传到欧洲之后,许多国王仍旧习不改。例如,法国国王查理曼大帝就有两位王后和众多嫔妃。[42]

关于妾的谚语多来自非洲、亚洲,但在南北美洲和欧洲也有一些相关的谚语。此外,谚语还谈到丈夫的续弦、小妾、情妇以及一夜情。谚语有时指出,正式婚姻比非正式关系更能保护妇女的权利。根据体制化的一夫多妻习俗,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娶多个妻子,谚语对这一制度的方方面面发表了各种评价。[43]

大多数社会不接受女人嫁给多个丈夫,即一妻多夫制。理由是丈夫希望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妻子生下的孩子的生身父亲。谚语说明了上述理由,直截了当或借用比喻提醒女人,她们唯一的选择是选择一位伴侣:

两只雄河马不能同居一水塘。(马林克语)

一穴只容一虎。(萨尔瓦多西班牙语)

两只雄熊不在同一洞穴里过冬。(雅库特语)

一人的妻不能吃两人的饭。(美国英语)[44]

水塘、穴、洞当然指的是子宫。这些隐喻明显指称女人和男人的生理,重点传达女人不应该有两位(更别说多位)伴侣的信息。笔者从世界不同地区选出三则谚语来说明问题。一则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谚语使用了隐喻“一针不穿两根线”,其中针眼指阴部,两根线指的是两个相互角逐的阳具。以下这则奥罗莫语谚语中使用了锅的意象再次比喻子宫和里面的东西:“一锅不煮两根大骨头。”本小节开篇的那句汉语谚语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一夫多妻制里的性别等级,即主动倒茶的茶壶和消极接纳的茶杯。[4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