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1)

给女儿梳头梳到十二岁,保护她到十六岁,等她过了十六岁,不管谁要娶她,对他道声谢。(捷克语)

女孩各有各的运气。(乌兹别克语)

孩子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则日语谚语如是说。笔者发现每一则谚语都对此深信不疑。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孩子是父母的依靠和家宅的装潢。然而,正如西藏人所说:“你说不同就不同,正像儿不同于女。”很多谚语不单强调男女的性别差异,而且还包含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内容。在大部分文化里孩子一出生就被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性别,仿佛除了出生方式相同外他们别无共性。

人类繁荣发展,需要男女两性,但是多数社会重视一个性别而轻视另一个性别,生男孩和生女孩受欢迎的程度大不一样。社会团体的组织方式和资源占有同样也体现出性别差异:男方也好,女方也好,主要由某方决定夫妻婚后定居的场所,唯有某一方享有财产继承权,而多数社会传统都偏重男性(Ember 1981:584)。[31]

  【男孩还是女孩 】

身后留有儿,人死犹未死。(丹麦语)

很多社会流行嫁女的传统,被嫁到别家或别村的女孩在“陌生人”(即婆家人)堆里度过大半辈子。因此,谚语提醒年轻的女孩子们,娘家的生活不过是她们人生的“中转”。例如,一则汉语谚语如是说道:“爹娘家是儿子的地盘、女儿的旅馆。”或者,如另一则朝鲜语谚语所言:“嫁出去的女儿不再沾亲带故。”[32]女儿命中注定要离开家门,而且孩子也多半属于夫家。嫁到夫家的女孩,通常也不被看成婆家的家庭成员。正如一则芒戈语谚语所说:“女人无亲属。”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文化体制。谚语主要从大家庭的利益出发来审视该问题。很多种文化要求,女孩移居婆家,在丈夫的监控下生活,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她的身份。处于这种境遇下,女孩不得忠实于娘家和婆家,两相冲突的忠诚使她变得不知所措、软弱无力。唯有无条件地遵守主导原则,吸收消化由此而生的信息,女孩们才能忍受那种永远的疏离感。

世界各地的许多谚语表示,生男比生女更受欢迎。例如,来自中国的谚语干脆利落地表明这种倾向性:

十八个貌美如仙的女儿也抵不上一个驼背儿子。

十个女娃不如一个拐腿。

一个瘸腿儿子比十八个金贵女儿更宝贝。

傻儿子强过巧女儿。

生儿是福,生女是祸。

一儿当十女。

然而,繁殖后代毕竟被视做大事。如果别无选择,女孩也可能受到欢迎。“塘里无鱼,虾米值大钱”是另一则来自中国的谚语,它借用比喻说明:在没有男孩的家里女孩受到青睐。再如,“没得山靛,红土也值钱”。换句话来说,女孩比一无所有强。

在亚洲其他文化里同样可以发现重男轻女的观点:“一儿当一儿,十个女儿不算数。”(越南语)一则印度泰卢固谚语视生女孩为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散布谎言的人将生女儿。”[33]一则犹太语谚语将女孩的出生和其他不如意的经历联系起来,尽管男孩可以“抵消”生女孩之过:“男人不想要三样东西:院里有杂草,儿子堆里有个女儿,酒里有醋。”另一则阿拉伯语谚语说道:“每个女儿都是一堆麻烦。”再看阿拉伯语谚语的其他例子:

女儿出生,门槛哭泣四十天。(广为流传)

女孩总是麻烦的源头,即便她是端坐在王位上的女王。

非洲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性,如一则厄立特里亚提格里尼亚谚语所言:“生女儿就是生麻烦。”不过,非洲谚语也谈及女孩子操持家务、顾家、生儿育女等诸多好处:[34]

没生女儿的女人应该活埋自己。(拉迪诺语)

没生女儿的人死了无人知。[父亲死了,女儿哭丧](阿拉伯语)

有女性后裔的部落不会消亡。(沃洛夫语、刚果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