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语境,不变的内核(1)

必须有事发生,才会有谚语。(伊博语)

讨论“女性身体”之前我们最后再谈几个问题。首先,一些谚语专家认为,谚语只有在被应用的那一刻才获得具体的情境意义。[12]每一次应用都使谚语获得新的意义,而且这些新的意义也可以加以研究,必会卓有成效,对此笔者没有异议。但是每一则谚语都有一个意义内核,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批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鉴于研究材料的特性,我们决定使用比较法,重点研究世界各地谚语内在的核心意义和信息。[13]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谚语是否相互冲突,因而相互中和抵消呢?这个问题与谚语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没有什么相关性。举例来说,以下两则刚果卢巴语谚语表达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冲撞:“单妻等于独眼”和“娶两妻,早年亡”。两则谚语同时摆明两种婚姻制的长短优劣,因此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取舍。这的确是个策略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谚语俗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的问题。据说有两种谚语:(1)原本是直白的陈述;(2)一开始就被当做比喻的谚语。关于性别的谚语同样如此。首先,有些谚语明确地喻指男女两性、父母儿女或乳房、胡须、阴部、阳具等身体部位。谚语非常看重身体,这一点对谚语使用者有利。例如,一则奥罗莫谚语如是说“男人握住男根撒尿”,意思是说男人应该发挥其生理优势,同时也隐约地强调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我们也许会利用这类涉及身体或两性类别的谚语来讨论性别问题,也许不会。再者,一些谚语虽然根本未直接指涉两性的身体特性,但是“传统”认为它们包含了极其贴切的信息,喻指理想的或越轨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如“抓鸟之前先取来鸟笼”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克里奥尔语),意思是说男人结婚之前应该先有住所。

谚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很难被截然分开。字面意义从来都是一个问题重重的概念:字面意义终结于何处,而修辞意义又从何处开始?人们要么认为俗语大致上是所有谚语、格言、戒律的庇护所,要么把俗语定义为“直白的”、不含隐喻的陈述,与真的(即隐喻的)谚语相对。这样看来,一则加纳阿散蒂语谚语“母鸡知道什么时候天亮,但她只看公鸡的嘴”,不是什么自然史课,而是用隐喻的方式提醒妻子闭口,让丈夫说话,“真的”谚语具有修辞性。

谚语专家有时候倾向于视“直白的俗语”为无用的例子,加以排斥。本书不排斥俗语,凡是涉及女性身份的俗语都将得到充分重视。对于“一夜辛苦只得了个女儿” (西班牙语),我们可以按字面意义来理解,也可以把它解读成是对徒劳无功的现实感到失望的隐喻。然而,后一种解读丝毫掩饰不了嫌恶女儿的顽固态度。再如,在一则来自象牙海岸的鲍勒语谚语中,一位穷人引用以下的俗语来表达对自己悲苦生活的不满,“寡妇来不来月经没什么两样”。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在那位穷人所生活的社会里寡妇和经期妇女一样,没有享受性生活的权力。结合那位穷人的具体情况,这则谚语喻指贫困的生活:节日也好,平常的日子也好,对于穷人来说没什么两样,因为穷人的生活总是那样阴郁乏味。关于性别的一些“平常的”评论被想当然地看成是一种隐喻,用来对其他事情发表意见。因此直接陈述和比喻陈述之分在此显得不合时宜。以上例子证明,不能将直白的陈述与所谓的“真的”(即隐喻的)谚语截然分开,因为直接陈述确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隐喻意义,但原来的字面意义并没有消失。尽管以上引用的关于寡妇的鲍勒语谚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完全出人意料的意义层面,其“内核”依然存在,因为它继续提醒听者注意,鲍勒文化剥夺了寡妇的性自由。

有鉴于本书的研究目标,我们收集了从字面上喻指女人的谚语和一开始就隐射女性性别的谚语。两类谚语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有关女人的信息:源于观察、规定、警训等直接信息,或使用比喻和各种意象的间接信息。显然,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背景知识才能辨清第二类信息与性别的潜在关系。本书就此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解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