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创造与生育繁殖(2)

谚语较之神话更贴近世俗生活,它完全承认生育能力是女人的必要特性,生儿育女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领域。“女人生养了男人”,一则加纳特威语谚语如是说。生育能力在人们眼里如此奇特,数不胜数的谚语表达了对这一令人生畏的创造能力的敬意和恐惧。

神话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体裁。从神话里衍生而出的教义和说法不应受到神话信徒的质疑。神话肯定并解释“男人”如何在混乱之中创造秩序,如何利用文化成功地将人的意志强加在大自然之上。口述传统中的女人总是与野性难驯的自然联系在一起。很多神话里都有这样的说法:人类伊始,女人大权在握,男人被迫和盘托出自己的秘密,理由就是:“拥有一切”的女人有权这么做。“拥有一切”指拥有生殖能力、###(被阐释为小阴茎)以及阴部(Sierksma 1979;Sanday 1981:182)。

基督教神学家常常从《圣经?创世记》故事和其他很多故事片段中寻找男优女劣的佐证。基督死后,福音使徒保罗已经开始质疑男女平等的问题。保罗坚持说,“男人”是“女人”的头,他的观点后来被神父们热切地援引。这种主观信念渐渐比耶稣本人的话更具影响力,这一点在很多谚语中得以体现。后来,乌力马或穆斯林译者对《可兰经》的阐释也同样如此(Mernissi 1987,Ascha 1987,Ahmed 1992,Henk Bodewitz的口头信息)。梵文经书对印度妇女的正统看法似乎如出一辙(Archer, Fischler, and Wyke 1994:233-251,Leslie 1989)。拿佛教来说,释迦牟尼在世期间妇女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他死后敌对势力使妇女的地位回落(Volger and Von Welck 1985:194-201)。“创世记”故事和谚语所奉行的妇女政策是要在生育领域和生活其他领域之间找到“平衡”,可能就是由男人独统的世界宗教所追求的那种“平衡”。

谚语参考故事,故事也参考谚语。希伯来和欧洲谚语因而向女人发难,将女人称做“夏娃”。谚语常常借用《圣经》的创世记故事。例如,一则俄语谚语说道:“我们别指望自己的肋骨能有什么长处。”一则罗马尼亚语谚语这样说道:“即使最好的女人身上也带着一根魔鬼的肋骨。”[2]尽管夏娃与利莉思出身不同,不是用黏土造出的,但是夏娃非但没有谦卑恭顺,反而不合时宜地采取主动。一则俄语谚语就指出了夏娃的固执己见:“‘我自己走。’夏娃说,一把推开领她出天堂的天使。”一些源于欧洲的谚语以《圣经》中温顺谦卑的圣母玛丽亚比喻完美理想的妻子。谚语强调说,理想的梦中妻子如凤毛麟角:“并非人人都可以娶到玛丽亚那样的妻子,除非他得到上帝的赐福。”夏娃自然被视为玛丽亚的反面。

世界其他地方的谚语也同样谈到神话和故事里的女神,如苏美尔神话中的谷神娥日努-库苏:“庄稼甜过夫,庄稼甜过母,祝你娶个娥日努-库苏。”又如,深受人们信奉的观音菩萨:“少女如观音,老妇似猢狲。”

口述传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道德遗产。它教化人们在某一具体场所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口述传统确立了一些常识、价值观和处世之道(Mieder 1994:213)。谚语与其他受人尊敬的口头或书面文本一样,也具有权威性。它们从某些视角出发来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诸如此类的权威性观点除促使人们进行角色塑造和身份建构之外,还同时继续在很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尽管我们几乎无从知晓某个谚语最初是男人还是女人发明的,但我们仍可研究其中的利益冲突。当我们审视有关妇女的谚语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些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在各种文化中的具体表达形式――是反诘夸张,还是直陈其事,这些问题也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