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时代》第七章(2)

父亲爱水爱山。有时我们一起跑到长江边,他就一头扎下浪里去,我见那长江浪头接浪头漩涡连漩涡,低低沉沉地怒吼着奔腾而去,心里总是发怵。父亲跟条鱼似地在水里,自由得很,他绰号叫“水怪”。父亲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也许我从来都不及父母聪明,也与一生怕水有关吧 我喜欢和他登山。时时在山顶上,父亲叫我站得离他远远,逆了风,长声朗诵苏轼、陈亮、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而且必须抬头挺胸铿锵激昂,说是“读英雄词表英雄志而心不入英雄意境乃亵渎英雄之事!”

有个黄昏,在山顶那片被火烧云燃得金碧辉煌的松林里,父亲跟我讲述岳飞旧事,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不久前,我才发现自己经过两年多 才好不容易做到父亲教的教导“宁可流血不可流泪”, 一下子又听他说英雄到了伤心之处也会弹泪,就不由大吃一惊,忙问:“是不是因为伤心,英雄也是有理哭的 ” 爸说:“若为了凡人事,英雄也不可以哭;若为了英雄事,凡人也是有理哭得的。” 我弄得更是稀里糊涂,父亲就说:“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孤身血战救出阿斗,交到刘玄德手上,刘玄德泪流满面。若是为了儿子受到了惊吓而哭便是无理;但他是为几乎痛失爱将而哭,这便哭得有理了。”

见我更是一脸迷惘,爸便让我回家读《陈情表》与《出师表》,似乎那是验证他女儿能否成为英雄的试金石。他认为“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读《陈情表》我倒是哭了,特别是想起我香港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能领会李密的孝顺之情,但读《出师表》,却怎么也未哭成功,尽管我十分景仰诸葛孔明。父亲沉吟半晌,说:“尽管爸爸打你不少,你将来定会是个孝敬的孩儿;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祖国对人民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诸葛武侯为榜样;实在忠孝不得两全时,你可退一步做到忠而不孝,你妈妈和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怪你的。” 成年以后,我果然对一切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且自以为理直气壮地放弃了许多尽孝的机会,直到母亲绝症在身病卧高床,我方如五雷轰顶肝肠寸断。那是一九八七年,那时节我正在中学教书,当班主任。待从医院回到讲坛,不由得对我满堂学生咬牙切齿如毒誓如恶咒道:“倘若你们不孝敬父母根本没资格谈什么报效祖国。 即使将来真为国为民做了点什么而对父母不曾尽孝,待父母终其天年之后,你们必然慢慢体味到那种如同身陷炼狱痛苦终生的滋味,任何丰功伟绩也压不住那种悔恨那种自责!” 便事到迄今了,我也不敢天天目睹亡母遗像,偶尔翻检出来,必因浮想联翩而扼腕长叹痛哭失声。

我在丙班留下来。我总弄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让我回到丁班。

不过,自从丁班班主任去过我家,爸爸常在黄昏时带我出外散步。依了山势水势,他更为详细地对我讲解战术战例。听爸爸讲战争是一种享受。无论死的活的输的赢的,经他一讲,全能在我脑子里变得活灵活现。

对于他所讲的一切,父亲常常要我复述。对我的记忆力,他是很满意的。令他不满的,是我的兴致所在:我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远胜于对兵法的看重。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大都是无聊无稽又无法回答的。比如说,有一次他讲到,项羽把刘邦的爹绑到阵前,说要烹了吃,刘邦却哈哈大笑,要“分一杯羹”。我问爸爸:“如果刘太公真被杀了,刘邦是不是会喝一碗用他熬的人肉汤 ”

爸说:“刘邦当然算准了他爹不会被杀才这样说的。”

我仍不甘心:“可是,万一刘太公真被杀了,刘邦当时会怎么样 是昏过去呢,还是拔剑自刎呢 ”

爸有点不耐烦了:“这是史实,铁定了,怎么可以胡乱假设的 ” 见我忿忿,爸又补了一句:“如果刘邦判定不了项羽的行状,他根本不能得天下。”

我急忙问道:“爸爸,刘太公可没有他儿子那么高明,他定是判不准项羽行状的,是么 ”

爸说:“是。”

“那么爸爸,刘太公五花大绑,不但面对着沸水快刀,还要耳闻儿子高叫着吃他,心中想了些什么呢 ”

见我如此不可理喻,爸真生了气:“孩子,我们今天讲的是兵法。为将用兵,就得知己知彼,才可百战不殆。在楚汉相争中,刘太公当时想了什么,事实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项羽是如何想的。”

我明知爸爸有道理,但心中总不大舒服。一时间,我忽然觉得名垂千古的汉高祖,还比不上那位在朝阳下化作水沫的人鱼姑娘,便忍不住说出口来:“哼,一份江山有什么了不起 难道还比得上一个爹爹重要不成!”

我爸一时语塞,竟想不出什么训辞来,只好背了山风点支烟抽。

我却突然暗自庆幸,心想:“管我是谁生的呢,反正我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总比那个差点儿连爹也被人煮了吃的刘邦走运多了。” 况且,自从丁班班主任家访后,快一个月了,我还不曾挨过一顿打。他几乎每天带我登高讲课,让我知道有个巴顿将军,知道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为什么会败在只有一只眼的库图佐夫手下……父亲向我描述的,是一个英雄的世界,却他的女儿,不但丝毫未现为国为家赢得光荣的迹象而恰恰相反:尽给他惹麻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