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缩影

The Epitome of Empire

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

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

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3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3个住着神仙的岛屿。

这儿就是传说中的蓬岛瑶台,当年秦始皇派人求取仙药的地方。

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一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

“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每一个晚上,主宰着一个帝国的雍正就是在这儿进入梦乡。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

“九州清晏”是康熙在世时圆明园的中心地带,康熙题辞的“圆明园”匾就挂在正中的“圆明园”殿内。对于圆明园的政治意义,雍正的表达是这样的:“圆”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明”就是用儒家思想统治整个帝国。

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整个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

圆明园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曾在这里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类似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太和殿”。史料记载,“正大光明殿”外部建筑朴实无华,殿内的装饰陈设却非常奢华。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圆明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这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光辉总结。

在雍正统治大清的13年时间里,圆明园陆续建有30多个景区,规模基本形成。

圆明园的宫殿各式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其中有一所宫殿,外型是汉字“田”的轮廓。“田”的意思是耕地,每年春秋季节,身穿农人服装的雍正要在这儿举行下种和收割的庆典。农业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圆明园中的皇帝时刻不忘提醒自己,风调雨顺该有多么重要。

另外一座景观的造型十分独特,类似汉字“”。这座后来被乾隆皇帝题名为“万方安和”的宫殿表达了浓烈的政治涵义,它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久的传承。史书记载,“万方安和”四面环水,冬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休闲的地方。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场所,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太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