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

对60 年代的投资者而言,另一个非常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的行业,则是制药业或医药行业。即使是在不久之前,人类还在迫切期待着征服白喉或是脑灰质炎这样的疾病,但在这些疾病面前,人类却显得如此无助。因此,即便毫无想象力的人,也应该能猜想到:人类是多么急切地期待更有效、更好的治疗手段,去治愈那些依然折磨人类和家养动物身心健康的病患。

现代制药业是在“二战”期间以及此后才真正出现的,抗生素的发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标志着现代医药业的诞生。正是在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药品价格,让很多药品进入大众市场,走进平常百姓家。在这个领域,大多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会造就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一些经营良好的制药公司,在开发和改进药品方面的研发支出与销售额之比丝毫不低于电子企业。60 年代,除非研发将以彻底失败而收场,否则,敏锐的投资者总有可能找到暴富的大好时机。那么,在这个色彩缤纷的领域中,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投资特征呢?

在科学原理上,制药业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化工行业,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化学手段来重新调整原有物质的分子排列,使之具有某种特性,或是把原子或相对较小的分子构造成具有特定性质的复杂物质。换句话说,虽然制药业生产分子体积大于化工业的产品,而且更复杂,但从技术层面看,两个行业之间的边界仍然非常模糊。

但对投资者来说,它们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尽管制药业在投资属性上似乎界于化工业和电子业之间,但和技术上较接近的化工类股票相比,它在价值增长速度以及内在高风险方面体现出的特性,使之更接近于电子类股票。我曾经提到过,在化工行业中,一种重要产品在完成试生产阶段后,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更复杂的生产设施,才能进入正式生产阶段。因此,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先进的研发来降低厂房等生产成本与销售额的比例。相比之下,在制药业中,为扩大市场所需要的设备投资不仅很有效,而且安装时间也很短。因此,制药业既不存在化工业中高不可攀的有形壁垒,也不存在竞争性产品投产后销售额迅速衰减的可能。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有不同见解,但我还是认为,在一个技术随时都有可能过时的行业里,对很多大型制药公司而言,只要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产品组合,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对技术过时问题的防范能力往往低于我们的设想。在很多情况下,销售额中的绝大部分仅仅来自为数不多的几种关键产品。而且这几种关键产品往往也是利润的主要源泉。因此,一旦有一两种主要产品落伍,就有可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股票市值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尽管这些基本状况看似前面介绍过的电子工业中的高增长率和高风险性,但也存在另外一些因素,使之不可能出现电子业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的高增长和高风险。首先,就美国的实际状况而言,任何有关人身健康的新产品在正式上市前,都必须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就意味着,生产企业首先要提交大量的数据资料,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给了竞争对手足够的反应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事先采取措施来应对新的竞争。同时,我们还要记住,大多数药品的真正市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国内外几十万开具处方的医生。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肯定有很多医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因此,任何疗效更佳的药品,都会成为他们的宠儿。但在无数医师中,肯定会有很多人深知,任何一种疗效强大的新药都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一种药品可能对无数患者都不具有副作用,但却有可能无缘无故地在少数患者身上产生副作用),因此,他们更愿意使用更保险的旧药。最后一点,有些医生因为长期使用原有药品,从而在使用这些药品的方面掌握了大量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新药物多么有效,他们都会在使用这些不熟悉的新药时犹豫不决。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在医药行业中,很少有几种新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其潜在的最大市场份额。同样,一种在技术上已完全过时的老药,尽管与市场出现新产品之前相比,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有可能在以后的多年内,继续保持非常稳定的销售额。

还有一个因素使得制药业的技术竞争,不像电子行业的某些领域那样如脱缰野马般难以遏制。大多医师的工作非常繁忙,尽管每年都有很多新药面世,而且很多新药都宣称自己有显著疗效,但这些医生根本就没有足够时间去了解专业领域内正在出现或是传闻中的每一项重大进展。对任何一种新药,他也许只能从技术报刊或医学期刊中略知一二。他对这些新药的了解,甚至只能来自所谓的医药代表。每家制药公司都会雇用这样的销售代表,让他们拜访主治医生,向他们宣传公司在产品上的重大突破。但大多数医生业务繁忙,以至于只有一小部分推销员才有机会见到他们,销售代表也只能选择少数能给自己一点时间的医生。毫无疑问,这种选择或多或少地取决于销售代表的判断。反过来,医生对销售代表所在企业的既有看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影响必将让那些声誉良好、销售组织完善的知名企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这还使得某些新药一经出现就会带来出人意料的竞争力。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除了销售代表所在组织的规模和地位之外,一家制药公司在建立新药市场方面相对于其他公司的能力,是仅次于新药持续开发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每一名医药公司的销售员,都必须面对无数风格迥异的医生,要说服这些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还需要大量的成本。如果一种新药在疗效和经济上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制药公司就必须求助于最有资格的医学专家来检验自己的产品,因为他们的临床疗效更富于说服力。随后,制药公司还要借助于巧妙的措辞,在医学期刊或是宣传手册上介绍这些检验结果,再配上免费赠送的样本,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某些时候,小型医药企业不仅缺少实现市场最大化所需的营销技术,还缺乏必需的资金支持。

总之,随着人们在战胜疾病方面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整个行业也必将在60 年代实现更迅速的市场扩张。但这毕竟是一个缺乏内在稳定机制的市场,随时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起伏和波动,而且,在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领域,一个企业的新发明很可能会危及另一个企业的市场,那么,投资者怎样才能从中受益呢?

投资者能做的只有两件事。首先是买进最优秀的大型企业股票,比如默克(Merck ,美国最大的医药福利管理公司,客户包括世界500 强企业中的150 家公司、工会及州政府员工等。——译者注)和先灵制药(Schering ,美国著名的制药公司,2007 年销售额全球排名第13 。——译者注),因为他们不仅能把高人一等的研发组织和超群的营销能力有机融为一体,更在医学界享有崇高威望。随着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些拥有出色的研发能力,同时又是业内多样化水平最高的企业,不仅能通过自我创新实现快速增长,而且还有能力抵御其他技术突破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但和此前讨论过的化工行业相比,在选择最优秀的企业时,两者之间既有可比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在什么时候买进,都存在着巨大的增值潜力,只要经过足够的时间,无论是最优秀的化工类股票,还是最出色的医药类股票,都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不菲的预期利润。当然,和化工类投资一样,如果投资者有足够的自制力,耐心地等待,抓住最有利的买进时机,一样会得到更可观的利润。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化工业和医药业中,如何确定最佳买进时机的基础条件是完全不同的。我已经说过,在化工行业中,普遍性的经济萧条往往会带来这样的机遇。但事实证明,这个时期基本上是买进最佳医药类股票最差的时机。由于医药业受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其他诸多业务收益能力迅速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很可能会高估医药类股票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萧条并不会让医药类股票出现缩水。但其他因素却能让这个行业失去投资者的宠爱。由于药品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使得很多公司享有的高利润率会受到政府干预。因此,这就极有可能让60 年代频繁出现买进医药股票的机会。就像以前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一旦某家医药公司的股票大跌,就会促使金融界意识到,同样的事情很可能会出现在其他公司身上,尽管这些公司的股票未必会大跌。此时,业内的所有股票都会一股脑地不被市场看好,直到其他新药品横空出世,让整个市场为之振奋,转瞬之间,便彻底忘却过去的阴云。因此,在这个动荡起伏的领域中,如果投资者能在这个时刻做到波澜不惊,买进最优秀企业的股票,就很可能会大赚一笔。

但对那些在医药行业研发方面知之甚少的人,他们同样可以拥有另一种机会,这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的机会。某些管理上佳的医药公司,通过开发全新产品,可以在收益能力上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如果能在整个金融界意识到这种新产品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之前买进这些股票,其结果将不言而喻。即使市场已经知晓这一结果,但只要股票价格存在微弱的缩水——这是很常见的情况,纵然不能有丰厚的收获,但结果一样值得期待。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收益,投资者或是投资顾问还必须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对任何一种准备买进的股票,都要有这样的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取得持久卓越的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