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的诞生:民族融合的华章(1)

天可汗的由来

公元630年,唐朝消灭东突厥的战争在周边地区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反响。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落和西域的各个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许多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唐。

这年夏历三月的一天,初春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长安城,细心的人们发现城里来了许多穿着奇装异服的外族人。他们都是来自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特地前来谒见太宗皇帝。

大殿之上,太宗率文武百官热情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礼仪已毕,这些君长异口同声地请求尊奉太宗为”天可汗“,即周边各部族共同的首领。

此时的太宗即使定力再大,听了此话心里也难免乐开了花。在他的心里,实在有太多的感慨。想当初大唐刚刚建立,根基未稳,突厥强盛,先父为了与民休养,不得不忍辱负重,向突厥称臣纳贡。许多人都说周边部族的问题不好解决,而自己只用了数年时间精心治理,就使得中原开始呈现出兴盛的迹象,社稷安定、国富民强,周边各族自然前来归顺。此情此景如果先父泉下有知,应该甚感欣慰了。

太宗矜持地推让道:”我是大唐天子,不便降尊再做可汗。“半推半就之中,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从此,西边、北边各部族都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而在赐给各部族的诏书中,唐朝皇帝也自称为”天可汗“。

平等相待各部族

一天,长安城里所有的大臣都接到太宗的通知,立即到宫里开会。原来东突厥灭亡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这些部众虽然人数不多,但太宗敏锐地意识到此事关系甚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遗患无穷。于是他把群臣召来,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会议议题一宣布,大家立即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魏征是个直臣,当即表示:突厥非我种族,虽然刚被打败,但仍怀有异心,如果贸然同意其迁到内地,必然后患无穷。因此,他主张将这些人遣回原来的住地。

他的话音刚落,温彦博就提出了相反的建议。在他看来,既要尊重这些部族的生活习惯,又要让他们有个安定的秩序和环境。他主张将突厥安置在黄河南边的朔方(今天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当然还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人就主张把他们分散开来放到内地的各个州县。表面上看这样可以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但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俗并非易事。

听着群臣的辩论,太宗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大胆任用那些突厥的首领。许多内迁的突厥人直接把家安在了长安,长期居住下来。当时长安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一起游玩。

在朝廷里,太宗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凡来到长安的突厥各部首领,几乎都拜了官封了将。在朝廷上,随处都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自由地进出各个办事机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朝为官的朝代,以唐代为最盛。

对此,唐太宗一言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古至今,历代统治者都是以中华为贵,以蛮夷为贱,只有我对他们平等相待,所以那些部落都像对待父母一样依附投靠我。“各少数民族也把太宗当成了自己爱戴的可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