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

杨恒均的博文为什么这么火?这个现象值得研究,至少攻读新闻评论、传播学和新媒体的博士生都可以选作论文题。我觉得,最值得研究的是,他在哪些方面触动了中国社会有独立思考追求者的心弦?从他的“议题设置”及众多读者的关注,我感到在看似麻木冷漠拜金的当下,具有公共精神、关心祖国与民族命运的人并不在少数,借用鲁迅的话说,是“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这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杨恒均是怎样修成的呢?顺便说一下,我不喜欢套用那部苏联“经典”小说而用“炼成”一词。我们中国人讲“修行”、“修道”,白蛇修成精也是贤淑的美妇人。杨恒均的修行,集中表述在他那篇题为《老杨日记: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博文里,大家可以在本书里看到这篇博文,这里就不重复了。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他多次深情地回忆起儿时母亲朴实的教诲,“不要撒谎,不要欺负弱小,不要拿别人东西”。他说:“我直到开了第一个博客,才突然意识到,也许该回到母亲教诲的时候。”二是勤勉。不仅勤于思考,总在想事,也勤于写作,他的大部分博文都是在旅途中写就的。我曾与他同游俄罗斯,在飞机上、在旅馆里,得空他就拿出电脑开始写作了。这是事业心还是嗜好,抑或兼而有之?真令人敬佩又妒羡——对他,好像不存在“时差”这回事。

不妨把杨恒均与韩寒、李敖、龙应台等几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比较一下。韩寒在博客中写道:“说到底是我们国家虽然很保守,但G点太多,一碰就高潮,还不允许你乱叫,你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这“坏小子”的才气没得说,他七荤八素的调侃话语杨恒均也会说,只是“老杨头”有所收敛而已。韩寒博文有影响力的多是直接针对具体人和事的,“老杨头”则以思辨性为主,立意在于启迪民主宪政观念,主题比较宏大,虽然也是从具体事件入手。李敖以知识渊博傲视韩寒,却不知他与韩寒对大陆“国情”的感受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对民心民意的体察不可同日而语。杨恒均对大陆的体验比韩寒更多历史纵深,而李敖在知识层面也没有多少傲视杨恒均的资本,他的书本历史知识多一些,那也不过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至于杨恒均行亿里路的阅历更是以不出门自诩的李敖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在大陆的语境中杨文不可能有李敖的恣肆,但杨文也没有李敖佯狂中的商业营销算计。杨恒均的博文与龙应台、林达的笔法倒有颇多相通之处。龙应台的杂文与时评是随笔写法,有较多叙事,理性融于感性之中;林达的海外题材文章,“以案说法”,借他山之石攻玉。杨恒均的博文也多有感性的叙述段落,并打通中外扩大读者视野,特别是发表在网上时贴些自拍照片,图文并茂,感染力与说服力更强。

杨恒均最可贵的是什么?有人慨叹中国当下的知识界有一种怪现状,(自我标榜的)“自由主义者”不宽容、“国学家”不儒雅、“基督徒”不谦卑。我看有些以“民主斗士”姿态出现的人,骨子里仍是划分敌我,“唯我独革”(不过把标榜“革命”改换成标榜“体制外”,将“改良主义”的旧帽子换成了“体制内思维”),以布道者口吻散布最大的恶意和仇恨。杨恒均不是这样,他欣然接受了“民主小贩”的蔑称。小贩是“个体户”,游走于街市,与“城管”斗智斗勇寻找生存与生意空间,贩卖人们需要的物品,并不可耻,何况贩卖的是“民主”?

这个“民主小贩”,与其说是态度谦卑,不如说是秉于善良和博爱。他懂得一个人需要有人赏识和加油,而也需要赏识他人,包括赏识那些比自己强和不如自己的,赏识表扬者与批评者,甚至自己的敌人。他说,在我“出离愤怒”的时候,也常常先找到爱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盯住仇恨的对象;爱与恨当然是交织在一起的,然而,你的心在哪一边,却能够决定你文字的重量。——因此,读杨恒均的博文,你会觉得这个人是为你好,即便不是“好话”,他是讲理的,而且讲的还真有那么一点儿道理。尽管,他的话未必能叫顽石点头。

杨恒均盼望着他的博文早点儿与大家说再见,为了这一天早些到来,那就让杨恒均的书广泛传播,让他讲的道理尽早成为中国人不言而喻的常识吧。杨恒均期待着,我也期待着。

鄢烈山

2010年11月4日于广州

(本文作者系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时评家、杂文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