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时容易见时难(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一汽建设给予了很大帮助。当时苏联政府和人民除提供低息贷款作为一汽建设资金,承担全套工厂设计和产品设计,提供精良的成套技术装备之外,还先后向一汽派来180多名各类专家,我国也向苏联派出了多达518人的庞大的实习生队伍。当年主管工业建设的薄一波副总理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每当回顾156项工程的建设,总是想到不要忘记苏联人民,不要忘记那些来华帮助过我们的苏联专家。”

一汽人的确从来没有忘记这些援华专家们,特别是一汽动力系统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们,每当听到空气压缩站轰轰的运转声,每当顺利打开蒸汽管道的阀门,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基列夫,想起建设现场里那个忙碌的小个子身影。

在遥远的莫斯科,基列夫也一直惦记着一汽动力系统的行情况,思念着一汽的朋友们。他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重现着一汽开工典礼那动人的盛况,心里重温着那段喜悦和骄傲。

那是1956年10月15日,经过全体一汽建设者和援华苏联专家的辛勤努力,一汽顺利建成开工。当第一辆墨绿色的解放牌汽车在一汽全厂职工的夹道欢迎之下,开到长春的街道上时,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初冬的北国难以找到鲜花,人们就把金灿灿的玉米粒抛向汽车,还有很多一汽人情不自禁地跟在车子后面奔跑。

在建成庆典上,第一机械工业部黄敬部长郑重感谢苏联政府对一汽建设的全面援助,号召全厂职工继续向?联专家学习。应邀出席庆典的苏联汽车工业部西里高诺夫副部长和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即原斯大林汽车厂)克里诺夫厂长也热烈祝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的诞生。一汽饶斌厂长将一辆第“000002”号解放牌汽车赠送给苏联代表团,并向苏联参与援建的各个部门分别赠送锦旗,以感谢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一汽的支援。

然而遗憾的是,1956年2月苏共20大之后,苏联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中苏关系开始转冷并逐渐恶化。这对基列夫,这位刚刚回国不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苏联援华专家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基列夫为一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他回国后,先后担任设计院动力处处长、热力机械处处长。

他虽然离开了动力建设的一线工作,但仍然牵挂着一汽的事业,想念着一汽的朋友们。刚回国那几年,每逢中国的节日,他都会给一汽的老朋友们寄来贺卡。江泽民同志和刘人伟、单文昌等人都收到了基列夫寄来用俄文写的“祝您新年快乐”的贺卡,他们也曾回寄贺卡给基列夫,但不知道他是否收到。

在两国关系紧张时,基列夫甚至不顾政治风险,给江泽民同志写过信,信里提到热电站安全运行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检查电气系统里电缆接头问题,空气压缩站电动机电压控制问题,车间配电间的防水问题,等等。他还是一直不放心临行前叮嘱过的事情。

有一次,他在信里还特别提出一个要求:“如果有可能,你们给我寄来两张有毛泽东主席头像的邮票,让我留作纪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