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三场攻坚战(4)

一天下午,基列夫、苏里万斯基和许月明在氧气站的空气分离塔旁观察工人操作。苏里万斯基伸手打开一个阀门时,不慎泄露出少许液态氧。低温液态氧达零下50多摄氏度,瞬间便冻伤了苏里万斯基的手指。基列夫立刻让许月明请了一位医生过来,紧急处置包扎后,他要求苏里万斯基回去休养,而他自己仍留下调试,直到塔里生产出合格的氧气。

在各处工地和车间,基列夫和他的翻译刘人伟总是形影不离,而现在,基列夫也经常指导许月明的工作,他对这两个助手感到十分满意。随着基列夫对两位年轻人的了解逐步加深,他这个满脑子只想着工作的专家居然动起了当一回月老的心思。

一天,基列夫在从氧气站回办公室的汽车上问刘人伟:“你看,许月明这个姑娘怎么样?”

“很好啊,工作上很能干,能吃苦,和工人打成一片,不分白天黑夜地与运行班工人连续奋战,实干精神很好。”刘人伟认为许月明眉目清秀,性情开朗,处事周到,很讨人喜欢。不过,刘人伟并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因为许月明刚从苏联实习归来,他对她还不了解。

“既然喜欢,你怎么不去‘乌哈兹互契’(追求)她呢?许月明是个好姑娘,值得去爱。”基列夫笑着说,刘人伟只是腼腆不语。

没过几天,刘人伟就发现,基列夫与许月明在车间不只是讨论工作,两人总背着他悄悄地在聊些什么。后来,过了很长时间,许月明才告诉刘人伟:“基列夫专家不只一次在我面前介绍你的情况,他非常赞扬你呢,什么工作积极啦、勤奋好学啦,等等。”

许月明曾谈过恋爱,但并不中意。基列夫向她推荐刘人伟时,她有些举棋不定,于是便找到刚回国不久、她在苏联实习时的领导江泽民同志,想听听他的意见。无巧不成书,基列夫也不约而同地去找江泽民同志“协调立场”,两个人在这件事上一拍即合。就这样,基列夫和江泽民同志促成了两个年轻人的金玉良缘。刘人伟与许月明于1962年终成眷属。

在一汽的土地上,这样的佳话还有很多。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亲历了热血年代、实现了历代前辈们的梦想;他们的身边有着许多像基列夫和江泽民这样关心他们成长和生活的老大哥、好领导。

煤气、氧气两个动力站房相继调试成功后,空气压缩站成了最后攻坚的动力站房。一汽的生产,特别是铸造工厂传送带上的气动元件及造型线,不能没有压缩空气,因此一汽建有两个空气压缩站。为迎接全厂生产调试的全面开始,首先要把位于铸造工厂附近的2号空压站调试出来。

2号站配有由苏方提供的电动机功率为625千瓦、转子直径为1米的大型电力设备,据说这是当时苏联制造出来的第一台大型压缩机,提供给了中国一汽。带着些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基列夫对这套设备的调试尤其仔细。他对车间主任昆山及工友们说:“这不仅在中国是第一台,在我们苏联也是第一台,操作上一定不能马虎,出了故障,损失太大了。”基列夫并坚持,对设备安装的质量监控应在安装过程中进行检查,而不是安装后的数据测试。

谨慎再谨慎,可还是出了个小事故。

一天在空压站安装现场,工人在转动电动机重达800公斤的转子时不慎将曲轴轴瓦磨损擦出火花,轴瓦表面的镀层有部分毁损。基列夫急坏了,赶忙与热力车间主任昆山请来富有经验的8级技师朱正余。

基列夫谦虚地说:“我是搞电气的,对机械方面是外行,你看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呢?”

朱正余提出,重新用钨合金焊补,再在镀层表面进行手工加工,一寸一寸用工具锉。基列夫对此表示赞同,寸步不离地在旁观察了整个修补过程。从此以后,在试运转过程中,基列夫对操作工人交待得更加仔细认真。

有这个事故作为前车之鉴,在全机系统整体开始调试前,基列夫找到电工实验室里刚从大学毕业的向希理,拿出空压机的说明书对他说:“我希望你一边看一边深入到安装现场实际学习,检查安装质量,然后根据这本说明书,写一个技术操作规程。”向希理完成规程的写作后,基列夫逐字逐句审阅和修改,还要求向希理为运行人员进行讲解,人手一册。正式启动的那天,向希理第一个按动了启动电钮,一次成功!空压站顺利地向生产车间送出了压缩空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