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赤子心――贺知章《回乡偶书》(2)

诗人晚年回乡,按照常理,该是直奔故居或者家族祠堂才是。安置完毕,接着应该打听自己儿时伙伴,若还健在,再去逐一探访。探访结束,因为诗人是衣锦还乡,少不了还会大宴宾客一番。可诗人倒好,却和村口孩童嬉笑起来。以诗人的年龄,做孩子的曾祖都不是问题,尚在垂髫之年的孩童又怎么可能认识诗人呢?

贺知章誓把恶作剧进行到底。诗人家在浙江绍兴,长安在关中,口音相去甚远。贺知章客居京都五十有余,整日耳濡目染,上朝奏事肯定以京师口音为准。如果诗人在逗弄孩童时,使用长安口音,孩子们就能一下子认为诗人来自异乡,并且因为诗人的年龄,而保有最基本的礼节,不会轻言谈笑的。

可是诗人偏偏用乡音问询。中国古代乡野偏僻,人口不多,大多散落成鸡犬相闻的小小村落。乡亲邻里之间,多知根知底。诗人大概是用该村的方言,让孩童们反复猜自己是谁吧。这可苦了孩子了,明明是自家口音,偏偏就是不认识,连听都没听说过。孩子终于被逗乐了。那就“笑问客从何处来”吧。

这个时候,最开心的,其实是“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知章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