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李颀《古从军行》(1)

拷问灵魂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战鼓轰鸣,旌旗飞扬,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万死不辞――战争的磅礴气势,也不过如此吧。翻开中国封建王朝的拓边史,随处可见刀光剑影。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以马蹄可到之处为限,搏命厮杀,生灵涂炭。可是,究竟为什么要发动这样的战争呢?

李颀写下《古从军行》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找到战争的答案的。与岑参、高适不同,李颀在书写边塞的问题时,是始终抱着探究本原的心态去思考和揣摩的。这就为塞外横陈的悲剧身上,笼罩了一层珍贵的理性。

诗歌开篇描绘了军旅生活。用烽火传递军情,是中国从商周时代留下的防御手段。燃狼烟,报警戒,说明唐军时刻处于高度戒备中。黄昏时,饮马交河河畔,军队行进速度又可见一斑。白天就这样转瞬即逝,军旅的夜晚却来得更为凄苦了。

三、四两句着眼点,就是边塞上的军旅夜晚。这两句诗,是同类题材的诗歌中难得一见的佳句。古人行军所用的炊具叫“刁斗”。又称“金柝”、“焦斗”。是带柄的铜器。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敲打巡更。虽然是金属质地,但声音钝痛,听来揪心。本来天就黑,结果又起风沙,打更的声音已经无力穿透三步开外,飘飘摇摇,混混沌沌。这时不知道哪里传来幽怨的琵琶曲,出征的将士因此而想起远方的家乡,心底最后一丝温暖和坚强被彻底抽离。那里还能打什么仗啊!

如若能在天地之间寻求到一种慰藉,作为精神支持的话,情况也许会好过点。但残忍的李颀,一个顿笔就戳破了这种奢望。军队孤军深入,无险可守,无城可据,举目四望,处处荒凉。雨雪纷飞而至,像是大漠压来。趁冬末苦寒进军,乃用兵之大忌。又要时刻担心即刻而至的敌兵铁骑。这不叫拿命去死拼,还能叫什么呢?

被战火殃及的,不仅是中土将士。“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两句诗包含着让人肃然的人道关怀。在战争中,没有胜者,只有更伤心者。中土皇帝把外族成为蛮夷。挥师灭夷,理由充沛。可是胡儿也是人,连胡雁都哀鸣连天的时候,胡儿又怎能不痛?强加而至的战争要到何时才算完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