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踏燕――韩愈《雉带箭》(1)

飞马踏燕

――韩愈·《雉带箭》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在乌拉特中旗昂根苏木西南三十公里处的阴山岩壁上,有一副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岩画。图中的猎人们有的张弓引箭,有的疾走呼喊,有的挥矛奋进。被围住的长角鹿,露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的神态,其余幼鹿、山羊、岩羊纷纷夺路而逃……这幅栩栩如生的阴山岩画,描绘的就是中国古人早期的狩猎活动。

狩猎在人类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得到充足发展的时期,是种很重要的食物来源和谋生手段。而当中国进入封建时期,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后,狩猎所承载的性质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有的只是单纯的娱乐,比如像《汉书·旧仪》上记载,汉武帝建上林苑,“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有的则具备了政治功能,比如《三国志》记载,曹操举许田狩猎,目的就是:“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而有些是为了展现英勇,以尚武力。韩愈的这篇《雉带箭》,便是此类咏武的佳作。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这是开门见山式的写法,交代了所为何事,所为何物。“原头火烧”和“野雉畏鹰”都是田猎的方法。古人打猎,是先用围、吓、烧等方法把猎物向某地集中,猎物集中完成后,再动手捕杀。“火烧”就是其中“烧荒”的办法。鹰指猎鹰,原本是胡人物,唐朝时传入中原,训练好的猎鹰,不仅能帮助打猎,还能在战争中担任侦察的作用。鹰眼敏锐,野雉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被火烧出来,又马上狼狈的找地方躲藏着,一动也不动。所以整个显现出“静兀兀”来。

不过,这种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安静,随时都能打破。而能打破这种安静到令人精神绷坏的局面的人,正是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张将军。

大约韩愈是想好好的描画一下自己上司的神武风采的,随后几句诗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落笔在虚处。诗人不写将军如何纵马驰骋,如何牵黄擎苍,如何精密组织,只轻描淡写的先交代一句“欲以巧伏人”,首先澄清田猎的对象非野鸡之类的猎物,而是将军要秀其射术。“盘马弯弓惜不发。”是展示技巧前的必要准备,既然是秀箭法,肯定是没有比一击致命更好的了。将军踌躇满志,静待时机,引弓的瞬间须臾便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