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2)

汉砖画 牛郎织女

归结以上的主要元素为:帝王与王后、公主、天上人间、羽衣、鸟、爱情与别离的哀伤、生育、纺织、牛、牛郎、“7”与“3”的数字、河水、洗澡、追赶、盛典、狠毒的母亲、仙女、人仙转变、飞行。记住这些特点,后面我们会一再地与这些“符号”碰面。

有关“毛衣女”的传说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神话。在汉族、纳西族、苗族、傣族中都有流传。日本、朝鲜也有相类似神话。

七夕期间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小孩子会被告知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小时候真的就常期盼着那天在葡萄架下听到牛郎与织女的什么奇谈。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关于具体的情节,《荆楚岁时记》说,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就“巧”了。明清以后流行“丢巧针”游戏。七月七日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水面会产生一层薄膜,把缝衣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还有一种活动是预言式的:找7位姑娘聚在一起成立一个“乞巧”小组,取苎麻①织成7尺布幅,各剪一尺以遮目观牛、女双星,然后据所见景象预知未来姻缘。

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多为闺阁少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进行各项乞巧活动,十分热闹。

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在七夕食品中有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②,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得到实现。

如此多的“七”,“七崇拜”的痕迹展现无遗。这是否在说明这个故事有更加古老的根源呢?因为中国人在先秦或新石器时代才兴盛“七崇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