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孔子(1)

在东周和秦朝,有人会出于一些特殊目的进行文化清洗,这些人可能首先是为了重建当时的新中华文明,彻底割断与“夷地”的联系,或者有其他的“文化革命”思想也未必。

从种种迹象看,汉朝有“西域”的记录,无论水陆交通全无禁忌,那么这个故意割断文化“脐带”的行为只能发生在汉前,最有可能在秦代,并且进行得很彻底。

著名华裔考古专家张光直先生在《古代中国考古学》一书(318页)中说:远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后来的历史中得知,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他统一了中国)下令在全国焚烧政治类的书籍。根据由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所编写的中国通史《史记》的记载,在秦始皇34年,他的丞相李斯建议“烧掉除秦史之外的所有史书。除官方的学者外,任何人所保存的古代诗歌、史书或诸子百家的书都一律由地方官和军队将领加以没收和焚烧……不必焚毁的只是那些医书、占卜书和农书”。这位皇帝采纳了该建议,焚书在整个秦帝国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书幸免于秦人焚书的浩劫,但其数量寥寥无几,且常处于因被腐蚀而残缺的状态。

秦始皇这个人非常特殊。中国的统一历史开始于他,统一文字始于他,统一度量衡始于他,统一思想恐怕也始于他。或许这个人胸怀重建中华文明的大志,而改革文化只是他革命的一部分。在他统治期间,发生类似于斩断文化的可能非常大。他排斥儒教、坑杀儒生的行为,除了思想上的分歧之外,有可能是种族分歧,昭显了秦与“三代”尤其是周朝的种族上的分别,或者级别上的对抗。以秦始皇在其他方面的魄力看,他的毁灭行为是非常彻底的。我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对于秦始皇时期的探讨不够,有些问题从来就没有被提出来过。

“焚书坑儒”很可能是一场宗教斗争的结果。要从这方面研究“焚书坑儒”事件,首先就要清理“儒教”的真正根源。

前几天看到一篇厦门某大学老师写的“儒教起源于犹太教”的论文。没错,中国儒教内核很可能就是犹太教,最初的儒生很可能就如那位学者推测的是“拉比”。“儒教”乃“犹教”,从发音上,ru-you,也很接近,在北方这两字发音区别还比较大,在南方很多地区基本上没有差异。

我认为“儒”(ru)实际上可能来自与“Jew”有关,“d u:”而“ju:”,然后再转换为“ru”就清楚了。“儒教”在初期可能属于或者根本就是“犹太教”(Judaism),或者就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逐渐分离出来并最终形成我们熟悉的“儒教”。

孔丘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有人视其为不信鬼神的原始唯物主义精神,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并且错了2000多年。

在中东,犹太教与“怪力乱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萨满教也一直势不两立,之间有过几次血腥斗争,动辄处死败者一万上千。这从《圣经》上看得很清晰。作为一个犹太教的传人孔丘自然也是愤恨“怪力乱神”的,而非唯物主义思维。信“一神”而“远鬼神”会被人误以为是“不信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萨满教、一神教、唯物主义,三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最大的差别是一神教依然为有神论者,只是反对万物有灵而已。这个对于“不语怪、力、乱、神”的误解竟然歪打正着导致了中国某种程度的“无神论”传统。明朝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公元1552~1610)初来中国时就在三教(其他两者为佛教与道教)中独尊儒教,大概就是因为“儒”天生与“犹太教”的同源关系,后来他发现实际上儒教是无神论者,所以他又下令禁止祭孔。但不管最初的孔子是否是一神论者,总之人们已经把他当作无神论者了。孔子已经被注解了2000多年,孔子还是最初的孔子吗?假如孔子有可能不是原本真实的孔子,那么儒教当也不是当初的儒教了。

作为儒教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了2000年,孔丘的“不语怪 、力、乱、神”很可能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种意外的色彩:任何宗教都无法长期深入地占据中国。尽管最初很可能是出于“一神教”而提出的这个思想,但由于后世人们理解的混乱反而成为遏止宗教的口号。这样的儒教土壤倒是极其适合唯物主义思想生长,所有儒教发达地区(在中国主要是汉族地区),有组织的一神教反而更不容易生根发芽,但原始的自然崇拜却依然盛行。这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但一碰到思想的高压线,孔圣人的原则还是有的,这点正如《圣经》中犹太人当初镇压金牛教崇拜者。对于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一事至今已聚讼千年,我试着在“全球文明同源”的背景体系下再来一解,看是否可以互相印证,从而也看看“不语怪力乱神”是否也在这个奇特的案件中得到了贯彻。

“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②到底犯了什么王法竟然遭到屠杀而使圣人不手软?关键在“乱政”二字。

诛杀少正卯发生在鲁国。山东这个地区是商朝故地,是中东到中国的海路停靠站、大本营,这里有十分特别的人文土壤,商周时代这里肯定是犹太教的天下。从中东本土犹太教与其他自然崇拜的激烈冲突看,中国山东肯定也有一个巨大的政治旋涡,鲁国当为旋涡中心。孔丘上台做宰相7天就诛少正卯,看来不仅“罪行”清楚,而且有人急不可待,是非杀不可,即便有违“仁政”也在所不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