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也门历史对夏商周联想(1)

无论“夏商周”与阿拉伯地区有着怎样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夏商周”只是中国在3000年前的国家或民族之一。“夏商周”存在期间附近的方国成千上万,它们三者仅只是最大而已,不可一叶障目以为天下只有“三代”。中国古代的文明以及人种形成要比我们想像到的复杂得多。

张光直先生曾经说:“据顾祖禹(1624-1680年)的统计,夏禹时代有国万余;到建立殷商的成汤时,存者三千余国;至灭商的周武王时期,商余一千八百国;东周初年(公元前771年),存一千二百国;迄春秋末年(公元前481年)仅剩下百余国,而可称大国者唯十四”。

一言以蔽之,当时的世界“小国林立”,并不是今天想像的那样统一,它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自由散漫状态,更给人口的频繁自由流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当初的也门地区实际上也差不多,几个王国错落并立。

常常翻阅“夏商周”三代王表,我产生了一些迷惑,但也有了一些新的设想。

从现有的“三代王表”看(参见本书结尾“附表”),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统一共性。比如“夏王”多为单字,商王多用“天干”,周皆为“王”。从夏商周一直到秦来看,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中国的统治者一直在“升格”:夏、商从王表上看其实他们都没有被称呼为王,他们只有名字,很可能这个期间的首领只是相当于酋长类;但是到了周,“王”出现;到了秦则更是由“王”而“皇”。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最直接的答案是,东亚在逐渐强大,东亚在逐渐脱离某种势力而走向独立。一直控制他们的人是谁?以什么方式达到这个控制手段?这是个问题。

另外,关于三代之间的宗亲关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我则直接去他们的名字里去寻找共同点。三者宗族里都有名“Qi”者,夏为“启”,商为“契”,周为“弃”。另外一个是“kang”,夏王有“太康”、“仲康”、“少康”;商王有“太康”和“康丁”;周王直接有“康王”。以上皆可视作三者之间的文化关联。名字,尤其是帝王的名字或者封号,肯定是当朝文化的一种象征。

我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设想:中国“三代”不是一般的联姻,他们是同宗的,后来才慢慢分化为不同的“国家”。

并且,上面我们提到过的三个“Qi”实际上为同一个人,“商朝”就是由“夏启”的另外一个后代发展而来。“商契”12代后有“商朝”,而这个数目“12”恰好与“夏启”之后的夏王到“商汤”的数目基本一致,15人。“夏启”实际就是“商契”。从商契到商汤大约12人平均一代为大约33岁,从夏启到商汤大约每代平均为26岁,都比较可信,并且我尤其倾向于后者。

可以假设这个“Qi”有很多儿孙,以至支系还延续到西伯周朝。“周弃”之后“十一代祖先”加上“古公dan父”、“王季(季历)”和“文王”才有周朝。周朝在“三代”最后,理应“Qi”与周开国帝王之间有更多代才合理,最好是20代左右才更符合我的推理,但遗憾的是只增加到15代,这将意味着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启”到“周武王”的大约1000年间是由15人跨越的,确实有些牵强,但据说文王百岁(可查具体),剩余大约900年由14人平分为65岁。此间还需考虑,由于“文明”的发展,时代愈近帝王的年岁应该愈长,商武丁一人在位的时间就有59年。但是我还有一个更充分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缩短,实际上它是由于历史的“模糊”造成的。依照《圣经》来看,有继承权的人才入家谱,没有继承权就不写下来。周朝距离夏朝最远,在夏朝时周朝无望为王,到了商朝依然还有遥遥500年,转眼1000年就过去了,这对于周人详细回忆他们的祖先造成了困难;尤其是假如过分在意自己的族系会被看做嫌疑谋反就更会加重这个困难。商朝与“夏启”之间只有十一代,他们的世系很快就能追溯出来,但周却因为距离遥远而模糊了很多代,只知道最尊贵的“Qi”是他们的祖先,最近的几位祖先也记得,所以这个“15代”可能只是个大约数。

对于“Qi”这一推断我还有一个怪异的资料提供,我知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让大家接受(甚至是逻辑的接受)都很困难,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在此后的一本书里大家将不再会为之感到突兀。在地中海的马耳他小岛上有一个古老的神庙,它的名字叫“Hagar Qim”。它的时间一般推断为4500年前左右。前者可以翻译为“夏甲”,后者可翻译为“契”“启”“弃”“齐”等等,合起来就是“夏启”。当然推断这就是我们认为的夏朝的国母“夏甲”是可笑的,但是不敢猜想这或许是与“夏甲”有关的祖先一支也是“不严谨”的。到底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要等到夏甲的身份彻底清理之后才有结论,不过对于他们之间为什么可以发生关系我有一个简单的结论:通过腓尼基人,而夏甲很可能就是腓尼基人的一个祖先。

三代的族源之近是可以想像的②。实际上夏、商两代都在河南偃师建都,相距只有几公里。第一代的商成汤在这里建都,是不是可以推测他们两者本来就相安无事呢?也许商就是夏的一个支系,后发灭夏而已。

另外,当时存在于中国的方国成千上万,为什么单单强调记录了此“三代”,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族源关系,所以只记录自己的家事,无关的就根本不记存,并且也只有这个民族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如犹太文化),所以我们今天只看到了“三代”。连南方三星堆那样的方国竟然没有人记得,不失为一个旁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