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就职典礼做的日子里,史蒂夫?厄尔利曾表示:“媒体日后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罗斯福担任总统的12 年中,厄尔利一直是他的新闻秘书。
众所周知,此前的10 年中,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以及赫伯特?胡佛这几位总统都较为沉默。通常在接受采访前,他们都会要求记者预先提交书面的问题。而罗斯福则下决心要改变总统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他打算通过满足记者的采访请求实现这一点。记者想要采访总统既是出于职业需求,又能满足在报道前加上一句“总统本人告诉我”的虚荣心。这位新总统的用意极为精妙:他希望记者们在作了访问之后,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四处打探小道消息了。
至于报道内容,罗斯福只关心它们是否准确,而且潜台词是否明确。3 月8 日,也就是罗斯福总统上任的第4 天,早上10 点10 分,近百位记者蜂拥进总统办公室。身着双排扣蓝色西装和白衬衫,系着蓝领带的罗斯福微笑着坐在办公室里。和每位记者握手问候过后,总统说:“人们说我要做的事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我还是决定试一下。”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每周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一次专门针对晚报媒体,安排在早上;一次是针对早报媒体,安排在下午。这跟他在奥尔巴尼和海军部采取的做法一模一样。这就是罗斯福的第一次总统新闻发布会。接下来的12 年里,罗斯福令人惊讶地举行了998 次发布会,而他平均每个月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次数甚至超出了继任者们一年中召开的次数。几乎在一夜之间,华盛顿就取代纽约,成了国内新闻的最主要来源地。
一开始罗斯福就给记者们定下了铁规:他的话不能被直接引用(不能通过广播报道),他也不会回答所谓“不确定的”假设性问题;记者们必须“守规矩”。也就是说,记者们可以在报道中引用总统的评论,但是除非厄尔利口头表示同意,这些报道却不代表总统或者白宫本身的立场;另外,有些信息还“不能被记录”,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完全不能用于报道上。20 年代的华盛顿新闻界,“守规矩”和“不能作记录”是众所周知的规矩;而30 年代却成了整个新闻界的金科玉律,而且一直被保留至今天。
当天,罗斯福与记者们进行了长达35 分钟的愉快谈话。谈话从货币管理到退伍老兵救济金,几乎囊括了所有议题,为此记者们欣喜若狂。记者招待会开始时,罗斯福表示对相当一部分问题自己都不会作答,但与此同时他却环视着众人,这种方式让一名与会记者想起和蔼的老师环视渴望答案的学生们的情景。即便是在表示回避,他的回答也深具启发意义。在有人问他美国是否其实已经脱离了金本位制度时,罗斯福引用了“他的朋友”拉尔夫?罗比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拉尔夫?罗比的结论是肯定的——罗斯福不露任何痕迹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请在座的绅士们“别做记录”,然后请大家相信他将坚决反对联邦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现在会,今后也会。他再三强调保险费会拖垮健康银行,让它们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帮助弱小银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非常坚决,但他错了。
事实证明,罗斯福在首次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他在立法前并未留出“两周喘息时间”——他是有意为之。但在不久之后,记者们却从此次发布会中体会到了远比完全坦白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一种身处事件进程中的内部人士,能直接从总统那里获得机密消息的殊荣。这一点对记者们来说非常诱人,而罗斯福却把它变成了自己强有力的独有优势。
罗斯福私底下对媒体却毫不留情。他认为记者只是一群毫无教养的雇佣文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他对待记者就像孩子一样,要么取笑羞辱,要么漠不关心,再不就因为记者们发表了他不喜欢的报道而大加斥责。在有专栏作家反对他时,通常罗斯福会在背后诋毁他们,比如,他将《纽约时报》的阿瑟克罗克称为“那个塔利党的克罗克壶”。
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仍旧充满了魅力。为了加强效果,埃莉诺特意走过来在丈夫耳边小声说了句什么,之后22 岁的埃利奥特就走进来和父母拥抱道别。于是记者们都知道了他要开着他的普利茅斯去亚利桑那州,几位记者甚至还听罗斯福说不能给儿子提供任何旅行资助,因为在银行重新开业之前,总统的口袋里也只有8 美元——但这并非事实。除了洛雷娜?希科克以外,没有一位记者意识到埃利奥特这样做会抛下妻子贝蒂和孩子们,以及水深火热之中的华盛顿;但第一家庭却因此自然流露出身处危机的乐观情绪,而这与冷峻的胡佛一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