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如何维护垄断力量时,人们谈论最多,同时也是最邪恶的方法,就是运用掠夺性定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大幅削减产品价格,使之低于生产成本,其目的往往是把竞争对手驱出市场。一个实行掠夺性定价的公司并不指望凭借经营优势取胜;相反,他们愿意付出短期亏损的代价来彻底打垮竞争对手。尽管掠夺性定价很少会严重到需要诉诸法庭的地步,但这种行为必定要引起关注。不妨以布朗·威廉姆森烟草公司(Brown & Williamson cigarette makers) 和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 为例:在20 世纪80 年代,两者都因掠夺定价导致官司缠身。这些事件的曝光,让这种广为接受的错误观念越偏越远:只要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大企业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实行掠夺性定价。
这似乎可以说明,整个美国经济并非以真正自由的市场竞争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少数垄断势力的强大力量之上,他们凭借自身优势,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这样就可以维护其垄断势力。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掠夺性定价这一策略本身就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削弱了竞争对手进入新兴市场的动力。
对于垄断者来说,即使是在有利条件下,实行掠夺性定价也并不容易。要真正发挥掠夺性定价的作用,企业不仅要大幅削价,还要在低价基础上扩大产量。如果不能在低价基础上扩大产量,企业就不可能达到从竞争对手那里掠夺销售额的目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掠夺者成功地赶走了竞争对手,胜利果实也是短暂的。要补偿实行掠夺性定价造成的损失,企业就必须在赶走对手之后,把价格提高到削价之前的水平。但是,一旦把价格提升到这么高的水平,就必然会吸引新公司进入,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削弱掠夺者的新价格。于是,为了赶走新竞争对手,掠夺者就只能再次大幅度削价。如此这般地在涨价和降价之间来回折腾,对掠夺者而言几乎没有好处。
除此之外,由于掠夺者必须通过扩大产量以支持其低价,因此,掠夺性定价带来的损失,很容易超过随后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利润。事实上,掠夺者的损失往往要超过被驱逐公司所遭受的损失。
实际上,早在130 年前,著名的敛财大亨杰·古尔德(Jay Gould) 所采用的策略,就足以让掠夺性定价不攻自破。这种根本不需要与掠夺公司针锋相对的方法充分证明,价格掠夺并不容易,也很少成功。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为了抑制西部联盟公司(Western Union) 在当时电报行业内的主宰地位,古尔德卖空西部联盟股票。按照他的策略,首先从证券公司经纪人手中借入西部联盟股票,并把它们卖出,之后再回购这些股票,返还给证券公司。在卖空一家公司股票之时,我们可以肯定,股价将低于借入并卖出时的价格,随后,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再按低价买进,这样,就可以“空手套白狼”,把买卖差价揣入自己腰包。在这个例子中,古尔德首先卖空西部联盟股票,然后再组建自己的电报公司与之对峙,等到西部联盟股价下跌的时候再趁火打劫。仅仅凭股票交易,古尔德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就赚到了100 万美元。在19 世纪80 年代,这笔生意绝非小数。
这种策略对掠夺者有双重抑制作用。如果一个掠夺者能够让所有人确信:它将不惜一切代价赶走敢于进入本市场的其他任何企业,那么实际上,掠夺者恰恰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人们都相信它愿意承受极大的损失进行阻挠,所以根本没有谁会考虑
进入其所在的市场。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一策略将阻止其他企业进入,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潜在竞争对手反而获得了足够动力进入这个市场,因为他们仅仅凭卖空掠夺者股票的方式,就可以赚到额外现金。掠夺者因为新公司的进入和价格削减所遭受的损失越大,新公司因掠夺者股价下跌而获得的利润就越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掠夺者为驱赶竞争对手所承受的损失越大,
新公司进入市场的利润就越高。换句话说,旨在通过掠夺性定价获利
的策略,反而让掠夺者必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