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

  

青年经济学者、资深战略与资本市场专家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市场与政府:我们如何选择

西方经济学界曾经认为,纯粹的市场将会调节一切经济因素,任何非市场的干预都被证明是不必要或者适得其反的。如果仅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的结论近乎完美。然而,现在,无论是欧美学界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现实世界还远远没有具备那些简单而理想化的假设条件,过度简化和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虽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但无法给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美国芝加哥大学曾经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镇,其学派带有原教旨主义色彩,这些年开始悄然转向,出现了加里·贝克尔这样的主张“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经济学家,被炒得火热的畅销经济学著作《魔鬼经济学》、《超爆魔鬼经济学》的年轻学者史蒂芬·列维特被聘为该校教授。与此同时,仍有弗里德曼的忠实信徒,如本书的作者约翰·洛特博士,坚持原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观点。在这本书里,洛特对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提出的诸多观点表示不以为然,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和分析。

作为本书的专业审校人,我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分析。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觉得作者的某些观点偏激或者武断,那可能是由于生活背景与作者大不相同。个人认为,此书如果冠名以“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学”,可能更为恰当。如果比较中美之间的经济环境差异,显然,美国更接近于理论上的市场经济体,而中国其实还只是转型中的国家。当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和定位是清晰的,也是相对均衡的,两者无法简单地相互替代。因此,作者从这一角度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多数是不必要的、有害的,因为市场本身具有调节和恢复平衡的能力。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这一主张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而言,市场还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其内部运行机制并不完善,也不稳定。此时,任何否定市场之外其他经济手段的说法都是武断的。中国古谚有“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说法,从另一角度注解了经济理论其实无法简单套用。

经济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便在西方经济学里,也还是未有定论的一桩公案。对于大力主张政府介入经济管理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界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有人指出,其实凯恩斯主义者从没有证明过政府干涉经济是有效的。即便是罗斯福新政,起根本作用的是战争需求的拉动,而非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的结果。这一说法也很绝对化,毕竟即便是弗里德曼也承认,在1929 年大萧条时,美联储存在不作为的过错,而他所指的,本身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引导和调节手段。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正是吸取了在80 年前那次危机中的教训,及时进行了干预,才使得全球经济没有陷入持久的深度恶化状态。但是,这种干涉是非常态的,虽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是无法强行扭转经济运行结构,反而对市场造成了人为的扭曲,在渡过危机之后,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状态。如果将市场作为主体来看,政府干预就是外部力量,可以“救急”,可以“治标”,但就市场经济体本身而言,政府无法“救穷”和“治本”。

人类所无法自如掌控的是,如何完美地将市场和政府的手段结合起来,灵活及时地转换。市场是一部“自律机器”,有失灵的时候,甚至会陷经济于崩溃。而政府其实比机器要复杂得多,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他律机器”,往往会发展到自我膨胀乃至摧毁一切的地步,这就是常见的导致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经济学界的市场和政府之争陷入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的误区,往往是缺少更高层次哲学指导的结果。洛特和列维特都希望用自己信奉的理念说服对方,他们在各自的著作里都涉及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枪支是否应该管制,犯罪与堕胎之间的关系,女性投票与政府扩张,甚至是街头妓女这样的出位话题。尽管有专家认为,洛特以令人信服的观点,纠正了《魔鬼经济学》过分简化的分析方法及其内在缺陷,用最正统经济学的理论推翻所谓的常理。其实他们的推导过程都有局限性。

在哲学高度,中国人早已知道,任何偏于一个极端的观点总是错误的。无论完全信奉市场万能,还是坚持政府有全面干预的义务,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将两种对立的东西协调使用,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市场和政府犹如人类的两只手,在欧美,政府像左手,市场像右手,而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像右手,市场像左手。就像“左撇子”和“右撇子”,如果他们对自身优势运用得当,都能生活得很好。但是,无论谁失去了另一只手,都会陷入麻烦。中国读者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正确地看待“左撇子”的生活,包括阅读这本书,都应抱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兼收并蓄,洋为中用。

2010 年6 月于香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