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有个好传统,每年评选出征服哈佛人的15名大四学生,即使他们毕业了,校报还会进行多年的跟踪,看看这些在校的牛人进入了社会还是不是与众不同。
2006年评选出的牛人就有外语狂人特罗伊?泰雷隆格,会讲10门外语,并且还在不断学习新的语言。执著地在拉丁美人间穿梭的米拉?乌祖儿,他鼓励青年人战胜困难,成为下一代哈佛人。
能考进北大的都属于小牛人,学习成绩突出,能保送研究生的属于牛人,要是能GRE、托福高分,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已属大牛,更恐怖的就算“牛魔王”了。
先天聪慧者
2007年5月,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炉。据统计,1999~2006年,选择就读北大的高考状元最多,有315人,约占总数的。该报告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等人历时8个月时间对1999~2006年全国各、区、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高考状元情况深入调查与研究得出的,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560人。
在这些牛人中确实有早慧者。以前每年开学初,三角地橱窗上总会展出各省状元、奥赛冠军榜,被外界称为“状元墙”。后来没有这些展示,这些状元也就隐身于人海中了,各自的身手彼此了解不多,最多也是在社会上出的各类状元集上见识了。
在众多状元中,还有些少年大学生,他们确实很出色,我就见识过一位。那是2004年开学初,我去北大万柳宿舍区采访2004级研究生报到现场。早晨到达现场后,已是人头攒动。现场的校领导听说,本级有一位14岁的少年硕士生,我当然想见见他。不久,有人领来了一位小孩――14岁的王大可。他看上去很瘦弱,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裤,脚上蹬双黑布鞋。王大可特别内向,说话声音奇小,校领导问他问题,他就一个劲儿笑和点头,但他确实是位超常的孩子。小小年纪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之前他并没有上过普通高校,完全通过自
类似王大可这样的孩子,每年入学都会受到媒体的追逐,被称之为“神童”。王大可当年入学初,京城有少数几家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本人拒绝采访,北大校方也为其“挡剑”,其实,这样做是明智的。有了先天的聪慧,毕竟还是个孩子,在成人化的大学校园里,心理和生理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应该有个缓冲带。这是有前车之鉴:2007年,年仅31岁的张世明因精神方面疾病突然去世,而他本人曾经是位智商高达148的神童。张世明11岁从小学毕业,12岁从初中一年级一跃到大学一年级。13岁的张世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创下了该校最年轻的外国留
好在,后来在北大,我就没有再听到王大可的消息,相信他正在安静地成长。
努力在后天
北大的牛人,除了先天聪慧者,更多的牛人,是从大一开始就勤勤恳恳努力者,最终也修炼到牛人的级别。
2007年1月,北大元培计划班范申请到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将开始为期5年的博士深造。范申请到的专业是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他是哈佛该系在中国录取的6名全奖博士生之一。
其实,范是被保送至北大,入学前已算是学习牛人:他在高中时代把大学8本化学教材“缩”成8本笔记,然后“缩”成4本,最后每本“缩”成仅30多页。2003年1月10日,他在全国化学奥赛中获得一等奖,最终问鼎北大。
难能可贵的是,范进入北大后,并没有沉醉在以前的成绩中。大一下学期,他选择了化学专业,大二时,他进入北大纳米化学研究室。由于实验室设备白天多有博士生使用,作为本科生的范只能趁着晚上做实验,熬夜到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凭着天赋和勤奋,2006年9月,范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了“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的发明专利。最终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被慧眼识珠的哈佛相中,给予了5年高达万美元奖学金。
北大学习氛围浓郁,要不就不会出现“占座风波”。白天,大家都是忙忙碌碌,必修课、通选课、公选课一个都不落,到了周末,还有不少学生忙着修双学位。晚上,自习室总是满满当当的,图书馆内到处是读书的学生,更有甚者,夜晚还会到北大南门的各家餐馆内苦读。
这样的努力,总会换来风光的时刻。每年北大总会评选一批奖学金,这些学习牛人总会榜上有名。北大奖学金名目繁多,学习牛人们也多半都获得最高奖学金。学习好,最明显的要体现在毕业前夕,院系排名前列的学习优秀生,会被推免为硕士研究生,没有了考研的后顾之忧。更牛的学生,则会在毕业前的圣诞前夕,随着雪花飞舞,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Offer随之而来,这一刻,就是对学习牛人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