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业精神(1)

“我想我是寂寞的,至少在中国的制冷工业界。我一直把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业精神’作为格力的发展信条之一,但真正读懂其中含义的人又有多少?”

这是董明珠读《亨利 福特自传》后的一段感言。每次看到这段话,我得眼前都浮现出董明珠在万人追捧中无比辉煌却又无比孤单的身影。我明白,那是心灵的孤单,是没有知音的寂寞。

董明珠注定是孤单的,这不但因为她对自己个性的坚持,还因为她在一个浮躁的社会,自觉地承担起了“工业精神”的领跑者。

这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中的阿甘,那个世人眼中的“另类”,坚持自己的理想,四季如一地孤单地跑着。当然,阿甘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他无法去改变别人,也没想过去改变别人。虽然他最终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了一些人,可从本质上来说,他并没想过去改变别人的生活,所以,当有一天他感觉到累了,就停下了跑动的脚步,其他人是否继续跑下去,与他无关。

董明珠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工业精神”的领跑者,和阿甘不同的是,她在自己的身上加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她不光要自己领跑,还要影响其他人一起跑。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无意识的精神领袖,董明珠就是一个有意识的精神领跑者。

“工业精神”是董明珠进入商海多年提出的唯一一个概念,2006年3月,在全国人代会上,她提交了倡导在中国企业中弘扬“工业精神”的议案,建议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她还提议设立“中国工业家”奖项,由国务院每年举办一次评选,专项奖励中国制造业界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企业及企业领导人,成就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的民族梦想。

很多人对董明珠的做法会感到疑惑,一个做企业的人,努力把企业做好,让企业赚到钱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些不实际的“形而上”的东西?再说,那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在很多人的眼里,董明珠这个人太不“实际”。

我想,董明珠的寂寞,恰恰来自国人的这种“实际”思想。而董明珠之所以喜欢福特,是因为福特恰恰是“缺乏”这种实际思想的人。如果我们了解福特的故事,就会发现董明珠和福特之间是何等的相似。福特一次次地放弃自己稳定地工作,一次次地进行研究、试验,只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不需要马拉的车的梦想;汽车造出后,他又一次次地进行研究、试验,最终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流水线生产,这一切又因为他的另一个梦想,要让每一个美国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能开上福特汽车。

如果我们读懂了其中的含义就会明白,福特并不是为了赚钱而去造汽车,他是因为“要每一个美国人都能开上福特汽车”这个梦想而赚到了钱。格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大家都在走多元化扩张之路的时候,它却坚持专业化的道路,一心把空调做好,目的不也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到好空调吗?这一点,在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的“专业人士”眼里,又如何不显得另类?

所以,傲气的董明珠敢于吐露自己的心扉:“在聪明人居多的美国,只有一个发明汽车的福特。而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工业界,也很难找到与格力惺惺相惜的同行知音。”

一百多年前,福特因为执著的“工业精神”而成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做企业、做事也同样需要工业精神。

工业与商业是不同的。这是一座用思想与汗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构造起来的大厦。大厦的高度,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侥幸与投机在这里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种“工业精神”,朝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走向未来。

这是董明珠的理解,也是董明珠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