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类有两套生命系统(25)

中医不但用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还将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分别配入五行,一起来说明五脏功能。当用一个比喻无法说明时,只好再用一个比喻,比喻多了,自然就构成了一个系统。这样一来,五行就成了一个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完整系统。

我们以心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这几样食物都属苦味,因为“苦生心”。

中医将人体五藏比喻成五行,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借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进一步说明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藏的资生关系是: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可以济心;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可以温脾;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可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气清肃下行有利于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精可以滋养肝血。

五藏的相互制约关系是: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可以制约心火;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热可以防止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肃降牵制肝气升发;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能疏脾;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之健运可控制肾水泛滥。

中医五行配五藏的学说,非常先进,它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五藏统一在一个体系中,并从生克制化关系中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如肝的健康,不但与心有关(肝生心,心反过来也可以影响肝),而且与脾肺都有关系。同时,五脏再配以五方、五色、五气,又将人体五脏与外在自然联系到一起,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学,人体五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藏的病变可以传至其他藏,其他藏的病变也可以传到此藏,中医将此称为“传变”,其依据就是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相生关系的传变。

五脏相生的次序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顺着相生次序传变,即母藏先病,然后按母子相生关系传到子藏。例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所以肾为母藏,肝为子藏。当肾藏病后,它可以传给肝藏,这就是母及子。按照五行的相生关系,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病传肾。临床上常见的“水不涵木”病症,就是由于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引起肝肾阴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导致肝阳上亢。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逆着相生次序的传变,即子藏先病,然后按母子相生关系反过来传给母藏。例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心为子。逆相生的传变有两类:一类“子病犯母”,即子实引起的母实病症;一类是“子盗母气”,即子虚引起的母虚病症。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五藏相克的次序为: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在五行中,相克中间会有两种情况,一是“相乘”,二是“相侮”,五藏疾病按相克来推算的话,也有这两种情况,即顺着或逆着相克关系在传变。

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引起的疾病,它顺着相克次序传变。以肝和脾的关系为例,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有两种情况可以导致肝脾相乘,一是肝气太旺,比正常的脾气高出许多,于是就出现了相克“太过”现象;一是肝气并不旺(与正常相比),但由于脾太虚,肝气趁机大损脾脏。

相侮就是所谓的反克,指疾病逆着相克次序传变。以肺和肝为例,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但如果肝气太过,或者肺气太虚,都会引起反克,即肺克肝,临床上称为“木侮金”,或“木火刑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