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月饼引发的悲剧

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新闻30分》重拳出击,直指南京冠生园的月饼。南冠园月饼用陈年老馅被昭告天下,民众哗然,食之者反胃,未食者后怕,百年品牌陷入生死危机。2004年1月30日,冠生园,这个国内第一个因为月饼陈馅问题而被曝光致命的食品名牌,仅在短短的20分钟时间内就以812万元拍卖给江苏皇朝置业,从此共享品牌江山,一块月饼引发的血案终于落下帷幕。

血案主角南京冠生园,曾经因“冠生园”三字而身价倍增,市场业绩精彩不断。而“冠生园”这个辉煌百年的品牌,也在南冠园手中发扬光大,首创广式凤梨月饼,一举成为月饼翘楚。订单如雪片,供不应求;职工工资水涨船高,众人皆喜笑颜开;甚至成为古都水乡的一纸名片,饱含地方文化气息,浓缩一方民众感情。

血案的另外一个主角央视,远在北京却瞄上南京的冠生园,绝非心血来潮。从2000年开始,央视就接到消费者举报――购买的冠生园月饼在保质期内出现发霉。虽然地方媒体时有关注,但经常是隔靴搔痒,不了了之。央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题材,借势顺藤摸瓜。

在“微服私访”的采访中,央视记者从知情人那里了解到:2000年中秋过后的第九天,冠生园已经为来年的中秋市场做准备――把当年尚未销售出去的豆沙、凤梨、莲蓉等馅的月饼从各地悄悄回收,储存在糊有窗户纸的车间内。回收的月饼陈馅经过再包装,半老徐娘的陈馅摇身一变成妙龄少女般的鲜货。有幸被回收的陈馅月饼,第一道蜕变程序就是脱去外衣,即去掉月饼的塑料外包装和月饼皮;随后,工人将月饼陈馅送入半成品车间,重新进行搅拌炒制;搅拌、炒制后的陈馅月饼焕然一新,在冷藏处原地待命,跃跃欲试,准备再次突围2001年中秋月饼市场。

央视获得如此宝贵的信息,无疑是探到南冠园的生死穴,题材之火爆足以吸引大量观众的眼球。然而,作为民众和政府沟通的平台,新闻媒体的使命在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不能见风就是雨,肆意扩大事端,更不能歪曲事实妖言惑众。南冠园月饼陈馅虽有梅开二度的迹象,但尚未铁证如山,如果贸然报道,不但不能一针见血揭露事实真相,还有可能引发公众月饼恐慌,2001年的月饼行业也受此牵连,那与央视的初衷相去甚远。正是出于此意,央视才未贸然出拳,决定深入虎穴,探个究竟。

暗访顺利进行,记者进入生产第一线。7月3日,发现4箱旧貌换新颜的莲蓉陷直接被送进生产车间;7月23日,又有20箱凤梨再进车间。从冷藏中鱼贯而出的陈馅,尽管经过重重装饰,仍掩盖不了他们的老态,有些已经发霉变质,甚至长满霉菌。连孩童都知道发霉变质的食品不能入口,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金牌月饼厂家南京冠生园却敢饮鸩止渴,用消费者健康和自身品牌为砝码换取利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坐在品牌船上的企业若想生存,质量既是生命线,也是杀手锏。一旦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必然是一招不慎,全盘皆输的悲惨结局。南京冠生园目光短浅、只争朝夕,天真地以为有了“冠生园”这个保护衣的庇护,就可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只能是自掘坟墓。

在陈馅月饼血案中,南京冠生园员工也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所谓无知者无罪,但南京冠生园普通工人并非被蒙在鼓里,他们对陈馅月饼内幕一清二楚。在南京冠生园的登记卡上,冷藏物品的名称、时间写的一目了然。深知月饼陈馅内幕的工人,纷纷表示不会买自己厂家的月饼。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谓是一针见血:不争的是,面对南京冠生园的不义之举,厂内工人非但不制止、举报,还充当了陈馅月饼事件的直接肇事者;不幸的是,由于月饼陈馅事件南京冠生园易主,南京冠生园的普通职工面临下岗的危机。如果不是他们的冷漠,如果不是他们的熟视无睹,或许南京冠生园的历史将重写。

不过历史不能用假设句式,正如危机不能按下暂停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