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遮眼(1)

◆做天难做四月天

《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是说农历四月刚进入夏天,到六月才步入酷暑。按理说,此时的天气,不热不寒,是个令人舒服的时节。然而四月正是农忙季节,庄户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天气的要求各有不同。俗谚云:“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也说:“做天难做三月半,秧要温和麦要寒,种田郎君要时雨,采桑娘子要晴天。”的确,老天很难尽遂人愿。就说是刮一场风吧,“丈夫在外面扬场嫌风小哩,老婆在家里糊窗子嫌风大哩”--这风,让老天爷如何个刮法儿?所以俗话说:“若要人人都喜欢,一家门口一个天!”

〖人情·物理〗

◆打儿自疼

《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这是古人提倡的一种最理想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不过,现实跟理想永远是有距离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坚持做到“微笑教育”的家长,恐怕比例不会太高吧?谚云:“大家礼义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其实“大家”有时也免不了“凶恶训儿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王大司马(牧马按:北齐·梁车骑大将军、太尉王僧辩,字君才)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严教与宠溺之利弊,不言自明。故俗谚云:“宠子如杀子。”又云:“慈母多败儿。”

我的母亲属于“小家型”。她老人家一贯遵奉“打成的孝子,惯成的忤逆”之古训。并经常说:“打的亲,骂的爱,不打不骂皮肉外。”还说:“打也亲,骂也亲,自己的儿女自然亲。”对于这几则“母训”,在下我是领受得最多,也感受得最深。我的父母养育了我姐和我们兄弟四个--一共五个孩子,我姐和其他兄弟们加起来所挨的打,也没有我一人挨打的十分之一。我的父亲自小是个孤儿,对儿女们咋疼都疼不够,哪里舍得打呢。我姐一生只在两岁的时候挨过父亲一巴掌,至今说起来还像是中了一个大奖,光荣得什么似的;二哥和四弟一生也只挨过父亲一两巴掌,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我就不一样了,仅父母联手“混合双打”一个整天的挨揍记录,就有四五次之多。尤其我那性气暴烈的母亲,对我是“打了不过瘾,杀了又过分”,面对无限淘气的我,拳头、巴掌外加笤帚把、扫帚把、鞋底、鞭子、树梢、搅火棍、擀面杖等等,几乎把能动用的“刑具”全都使上了。用母亲的话来说,我那时是“三天不打,上房搬砖揭瓦;一天一顿,欢喜不尽”!这也正是我十来岁以前的“挨揍生涯”的真实写照。当然,我那时也并非完全像孔夫子的学生曾参那样,让他老子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用棍子揍得昏过去;而是基本奉行“小箠则待,大杖则逃”方针,故十有八九是溜之大吉了的。长大以后,我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工作,每年春节回家过年,一大家人盘腿围坐在土炕上拉家常,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我小时候淘气挨打的“先进事迹”上。四弟总是当着侄儿们的面出我的“洋相”,故意问母亲:“妈,您说说,为啥我三哥总是挨打?”母亲也总是笑着说:“那会儿,就数他淘,就数他不听话哩。”记得有一年,四弟又问母亲“我三哥为啥总挨打”这个老问题时,母亲含着泪说:“打儿自疼哩。打在他的筋上,记在他的心上。为啥打他?就为他成人哩!”我们兄弟几个连同子侄们一下子都说不出话来,每个人都低着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亲遮眼

亲字的本意,指最亲近、最亲密的人;亦引申为亲近、亲密的行为和感情。《说文》:“親(亲的繁体字),至也。从见,亲声。”《说文·徐锴系传》:“親,密至也。”《礼记·奔丧》有“始闻亲丧”,郑玄注:“亲,父母也。”《礼记·祭义》有“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郑玄注:“亲、长,父兄也。”《国语·周语》有“爱亲”,韦昭注:“亲,六亲也。”《大戴礼记·主言》有“上之亲下也如腹心”,王聘珍解诂:“亲,爱也。”《孝经·孝经序》有“亲誉益著”,邢昺疏:“慈爱之心曰亲。”俗话说:“人亲骨肉香。”又说:“亲的是儿,热的是女。”正因为至亲的人儿既亲且香,所以很容易出现“亲顾亲顾,过分关顾”的不正常现象。俗话说:“刺猬说它儿子光,屎克郎说它闺女香。”又说:“亲人眼里有隐壁。”这种以感情遮蔽理性,将愿望等同现实的社会心理现象,老话称之为“亲遮眼”。《韩非子·说林下》有一个故事:“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墙卑来盗”是再平凡不过的常识了,更何况是墙坏了呢?可是,在“郑人”看来,由自己的儿子说出来,就是智慧的、有远见的;尽管“巷人”与他儿子说的是同样的话,然而不仅不是智慧的、有远见的,反倒成了最大的盗窃嫌疑人。这就是“亲疏之别”。《尸子·广泽》讲过:“语曰:‘莫知其子之恶也。’非智损也,爱掩之也。”所谓“爱掩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亲遮眼”吧?其实,有点儿理性的人都应该明白:即使是亲人,也要知道他的短处;即使是仇人,也要看到他的长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