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物理〗
◆檐前水,滴滴照
俗话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且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也说:“檐前水,滴滴照。”这不是什么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而是父母对于子女的身教胜于言教。《说文》讲:“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道乃人伦之大本,有道是“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不及孝名高”,所以《礼记·祭义》讲:“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然而,孝字难写,孝道难尽;古往今来,“子不承老者”,大有人在。孟子讲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世上为人父母者,最伤心的莫过于子孙之不肖与不孝。明·朱载堉有一首《七言诗》,写下了“子不承老者”之父母的无限辛酸感慨:“日月如梭昼夜忙,赞叹人生不久长。……记得当年骑竹马,而今不觉两鬓霜。养子只愁长不大,长大娶妻忘爹娘。见了妻儿怪喜欢,看着爹娘恼心肠。劝君若到中年后,积些银钱存些粮。衣服也须做几件,防备老了遮风霜。银子也须攒几两,防备老了买茶汤。有钱自然有酒肉,父母求儿气不长。回头只落四块板,送到荒郊土里藏。有心还要写几句,笔干墨尽纸不长!”自古以来,政府与民间一直强调“百善孝为先”,就是因为“孝道”之难得啊!其实,人子能尽孝的时间与机会非常有限。俗话常说:“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父母。”明·张岱《夜航船》记:“皋鱼宦游列国,归而母卒,泣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遂自刎死。”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述得更为详尽:“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鎌,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皋鱼用他的生命写下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语,为后世未及尽孝的儿女留下了无尽的“风木之悲”!正如宋·刘宰诗云:“桃李春正华,风木养不待。”民间亦有歌谣:“父母原来树木同,哪能免得落秋风?劝君但尽生前养,死后悲号总是空!”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在俗谚里,“前三十年……,后三十年……”这样的句式很有典型性,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前三十年人欺病,后三十年病欺人”,“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前三十年人吃土,后三十年土吃人”,“前三十年拿钱买艺,后三十年拿艺卖钱”,“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等等。前五句讲得是同一个人的前后三十年,一看便知;后一句讲得是两代人的前后三十年,值得深味。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说得是父亲前半生有成就有作为,儿子也跟着叨光受人尊宠;同理,三十年后儿子有建树有出息,老父也会跟着沾光受人敬重。不过,做儿女的最好不要老想着沾父母的光。汉·刘向《说苑·敬慎》讲过一则故事:战国时期的名士田子方(子贡的学生,初侍魏文侯,后任齐国相)陪魏文侯聊天,太子擊入见文侯,宾客群臣皆起,田子方独不起。文侯和太子皆有不悦之色。田子方便对太子说,我若为您起立,则不合礼数;我若不起立,您又会怪罪我--那就让我给您讲讲楚恭王作太子时的一件事情吧……于是借恭王之口说出“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这句格言,不仅使魏文侯连连称善,太子擊亦三诵其言请习之。的确,总是被父母光环笼罩着的孩子,是很难有真正出息的。俗话说:“人到中年望子孙,树高千丈叶归根。”从另一方面讲,儿女有没有出息,与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小型历史文化百科全书”的《三字经》早就讲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之责任大矣哉!《仪礼·丧服传》:“父,至尊也。”汉·刘熙《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汉·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亲是子女最好的也是最现成的“规”和“矩”,一则言教,一则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然而,当今的不少为人父母者,不是教育子女如何正派做人,促其奋发读书,努力工作,让他们以自己的能力立身社会;而是趁着自己现有的“能量”,为子女们搬门扒窗,安插工作,甚而不惜贪赃枉法,为之大量聚敛钱财。岂不知,“子孙钱多胆也大,天降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倒不如,“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更何况,“贤儿多财损志向,愚儿多财遭祸殃”。他们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