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1)

〖时令·风俗〗

◆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

谚云:“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至于仲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每年在阳历的3月20或21日(今年是3月21日8时21分交春分,农历二月初三),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春分。秋分,每年在阳历的9月23或24日(今年是9月23日18时21分交秋分,农历八月十三),这天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秋分。《逸周书·时训解》:“春分之日玄鸟至(牧马按:玄鸟即燕子),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九十日之半”指整个春天有三个月共九十天,到春分已经过了半个春天,故名为“分”。俗话说:“春分不刮风,万物不扎根。”又说:“春分春分,百草萌动。”还说:“春分地气通,解冻日日增。”春分一到,日暖风和,兰芽吐玉,柳眼挑金。南朝·谢灵运有诗颇生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唐·权德舆亦有句云:“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不过,早春二月,还是乍暖还寒时节,苏东坡《癸丑春分后雪》诗云:“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秋风凉,秋风凉,沙蓬卷蛋儿树叶黄。”时至秋分,老农便说:“秋分不开镰,霜打风磨,十成庄稼只收得六七成。”所以从古至今,晋北谚云:“秋分前后,收黍割谷。”春分与秋分,乃冷暖之分界,生杀之分野。俗话说:“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春分天气转暖,是播种时节--“春分九尽头,犁耧遍地走”;秋分天气转凉,是收获季节--“秋分没生田,准备动刀镰”。关于春秋两季,《庄子·庚桑楚》总结得很好:“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春龙节,也称青龙节、祭龙节、龙兴节等,总之,都与龙有点关系。《说文》:“龍(龙的繁体字),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龍之属皆从龍。”二月二这一天,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有在此日吃面食的,称“挑龙须”;有在此日吃饺子的,称“攀龙角”;有在此日剃头的,称“剃龙头”(俗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娃娃剃龙头。”);有在此日送小儿进书房的,称“占鳌头”;有在此日清晨挑水的,称“引钱龙”(有的人还在水桶里置一枚“乾隆通宝”铜钱,以“乾隆”取“钱龙”之谐音);有在此日到郊外“踏青”的(也称“采菜”)。唐·白居易《二月二日》诗就是专写唐代“踏青”盛况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虫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街头一字行。”不过,在我小时候听到的谚语中,对“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这一条,特别感兴趣。“生分”在我的家乡晋北是忤逆、不孝顺的意思,人们对不孝顺父母的人也叫“生圪蛋”。据传说,不孝顺父母的儿女和不敬公婆的媳妇,会被“龙抓”(雷劈)。俗话说:“交纳钱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所以在开春打雷的时候,那些虐待父母、尤其是打骂公婆的“生圪蛋”们,是颇有些慑胆骇怕的。然而,靠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来震慑不孝子孙,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在“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之后,再过半年六七个月,就到了九月九--“九月九,收了雷,生分媳妇谁怕谁”!

〖人情·物理〗

◆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

1.前些时看到一则资料,说有一个外国青年因看了中国功夫片,觉得“江湖”十分好玩,并对“江湖”十二万分向往。他粗粗学了点中文,便来到中国寻找“江湖”。他逢人就问:“江湖”在哪里?他把“江湖”当作与西湖、长城、五台山、云冈石窟、少林寺等同一类的名胜景点理解了。

2.“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这里的“江湖”,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江湖”,即具体的江河湖海。“江湖”的这一涵义,后世一直沿用下来。春秋时期的大富豪范蠡携西施五湖泛舟,《史记·货殖列传》即记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孟浩然的“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白居易的“与君何日出屯蒙,鱼恋江湖鸟厌笼”,指的就是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

3.后来,“江湖”的外延逐渐扩大,泛指四方各地、大千世界、五湖四海。赵嘏的“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陆游的“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及俗话里的“走江湖”、“闯荡江湖”、“落拓江湖”,都是这个意思。“江湖”有时也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多含贬义),如“江湖郎中”、“江湖骗子”、“江湖混混儿”和“老江湖”等。

4.“江湖”又是与“庙堂”相对而言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庙堂”与“江湖”,只是“在朝”与“在野”之分。古代的不少文士,或无意于仕途,或在仕途失意之后,往往会找个安静的所在,栖居林野,放情山水。这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苏轼的“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陆游的“身处江湖如富贵,心亲鱼鸟待朋俦”,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白居易的“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咏叹的便是文人“江湖”;当然,此中不乏“撒娇”的成分。其实,纯粹意义上的文人“江湖”,是作为对抗“庙堂”而存在的,至少要与“庙堂”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注定了它的“非正统性”,以及被边缘化的命运。

5.“情难消受美人恩,仗剑江湖为红颜。”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营造了一个绿林豪杰、红颜枭雄们的理想栖居之地--“江湖”;在那里,看英雄“笑傲江湖”,看狗熊“笑凹江湖”,倾倒了无数众生。中国向来就有崇尚英雄和侠客的传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都让人感受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有道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瘦的诗人贾岛用纤笔抒写了不朽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视君,谁有不平事!”最典型的要数李白在《侠客行》中所描绘的:光彩照人的侠客--“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敏捷的身手及行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已诺必诚的信义与豪情--“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值得永远铭记与歌颂的任侠精神--“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在诗人笔下寄托着一种行侠仗义、伸张正义的高贵精神。

6.一部《水浒》写尽了游民的“江湖”。鲁迅指出,“水浒气”就是“流氓气”。其实,“江湖气”又何尝不是“流氓气”。看看《水浒》第二十八回是怎样描写武松和张青谈心的:“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再看看大头领“呼保义”宋江吧,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却一再与由“江湖流氓”摇身变成“政治流氓”的高俅之流媾和,把最讲“江湖义气”的好兄弟李逵亲手毒死,竟为的是扫清投降赵官家的“障碍”(金圣叹“腰斩”《水浒》--砍掉了“江湖流氓”向“政治流氓”投降的部分,清王朝便“腰斩”了他)。这是怎样的“江湖义气”!难怪龚自珍一声浩叹:“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7.“江湖”虽也存在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体系,但更多的情形是一种“隐形社会”--“江湖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盗亦有道。“江湖人”讲“江湖黑话”,“江湖”上有“江湖规矩”--亦即“潜规则”。比如,旧时代的黑暗官场买官鬻爵、包揽词讼,遵循的就是“收人金银钱财,替人纳福消灾”的“潜规则”。不然的话,光收银子不办事,你不帮人家“摆平”,人家就会把你给“摆平”。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深层原因吧。古典小说和戏剧里常说:“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江湖多风雨,仔细听人言。”道尽了小民百姓面对“险恶江湖”临深履薄的情状及心态。俗谚也说,“不入江湖想江湖,入了江湖怕江湖”,“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正是由于“江湖险恶”,人心惟危,所以才有人感慨:“出来混还得是韦小宝!”

8.“江湖”,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有人说它代表的是“自由和欢乐”,也有人说它是“混混世界”,还有人说“江湖就是糨糊”,然而不管怎么说,它却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自有不同的“江湖”;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江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心情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不仅老杜(杜甫)的“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不同于小杜(杜牧)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就是老杜自己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与“关塞极天有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中的“江湖”,也是不尽相同的。可见,“江湖”的符号意义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9.据说,那位寻找“江湖”的外国青年,最后遇到了一位文化学者,学者告诉他:“‘江湖’无处不在。所谓‘江湖’,其实就在你的心里。”然而,这个外国青年最终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江湖”。中国文化“江湖”这潭老水,汇聚、积淀了两千多年,广阔而又幽深,哪里是一个老外能探得到底的!学者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江湖”的确无处不在,试想,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老死“江湖”的呢?这倒正好应了一句“江湖”老话:“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英雄白了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