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蒲文化

 

其实,中国的近、现代的历史有很大部分是向日本学习的历史,但是直到现在,仍然学得难尽人意,更有甚者还有"留日反日"的倾向。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国情不同"。说起"国情不同",那就太复杂了,说上他几十年也说不清楚,因此就此搁笔也罢。

红白杜鹃

在中国的时候,一提起杜鹃花,就会想起"杜鹃似火"这句话。杜鹃总是和燃烧的火,和姹紫嫣红连在一起,杜鹃是炽烈的情感与季节的象征,古人吟诗也是如此,如孟郊的《酬郑毗踯躅(杜鹃花)》:"不似人手致,岂关地势偏。孤光袅余翠,独影舞多妍。迸火烧闲地,红星堕青天。忽惊物表物,嘉客为留连。"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云:"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到了日本后,看到杜鹃花的机会就更多了,一到五、六月份,无论是在宽阔的街道,还是在幽静的庭院,到处可见盛开的杜鹃。有一天我去创价大学,更看到了杜鹃的奇景。从远处望去,在校园起伏的翠绿中,杜鹃连成一片,像一片粉红色的河流在蜿蜒流转。但在我渐渐走近这片杜鹃时,发现这里并不是单一的粉红色,在其中还有许多洁白洁白的花朵,和我同行的西田教授告诉我,那也是杜鹃,是白杜鹃。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在来日本之前,我只看过红杜鹃,读诗作文时涉及杜鹃,脑子里也尽是"杜鹃如火"的意象,万万没想到杜鹃也如雪。

后来读日本古代诗歌总集《万叶集》又发现,与其说日本人喜欢红杜鹃,不如说他们更喜欢白杜鹃。《万叶集》中将杜鹃分为三种,一种是白杜鹃,一种是丹杜鹃,也就是红杜鹃,还有一种被称为矶杜鹃,是指开在海岸岩石上的杜鹃。《万叶集》中共有九首咏杜鹃之诗,有三首是咏白杜鹃的,还有三首没有指明杜鹃的颜色;另有两首咏矶杜鹃;咏红杜鹃的只有一首。而这些咏杜鹃之诗,其主题基本上是咏物思人,表现悼念和思恋之情,如卷三中有诗:"风早(地名)美保(地名)湾,灿灿白杜鹃。见之心悲苦,思念故亡人。"卷九中有:"白鹭如柔纱,鹭坂(鹭坂山)白杜鹃。花香渗我心,与妻共温馨。"卷十中有:"缭乱败酱草,茕茕白杜鹃。我心虽坚贞,传言惑恋人。"

日本人喜咏白杜鹃而中国人好吟红杜鹃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杜鹃的品种也不同吗?稍微调查了一下,发现并非如此。首先,日本大多数的杜鹃也是红杜鹃,每到五、六月,说日本是"杜鹃如火"也不过分。那么中国是不是没有白杜鹃呢?也不是这样,中国仅云南省就有400多种杜鹃,不仅有红的,还有白的、紫的、蓝的、黄的,有深有浅,有浓有淡,色彩缤纷;有的如同弱草,有的能长成二十多米高的大树,婀娜多姿,千差万别。但是中国人一味喜欢红杜鹃,甚至给它起了个爱称,叫"映山红"。日本的杜鹃花没有这样的爱称,如果有了,很可能叫"映山白"吧?

那么,这种文学的差异就只能从文化心理的视点上找原因了。从色彩上来说,日本人比喜欢红色更喜欢白色,而中国人则完全相反,这不仅表现在杜鹃花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不然为什么中国的"新娘子"总是穿成个"红似火",而日本的"花嫁"却要穿成个"白无瑕"呢?

就此一点来说,我很庆幸来到了日本,因为我不仅知道了"杜鹃如火"的"真理",也知道"杜鹃如雪"的"真理",要不然至今仍然会"不惑而惑"了。

菖蒲在中国人看来,可谓"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是日本人却非常喜欢它,在描绘夏日的诗与画中,那浓绿的叶子和细密的黄色小花吸引、点缀着日本人的细腻情感,使夏的清新和夏的情思淡淡地流动在心灵与自然之间。

仅《万叶集》中,歌吟菖蒲的诗就有12首,其中著名诗人大伴家持作为"国守",赴任越中时所吟之诗最有代表性:"珍珠赠吾妻,菖蒲合花柚。连缀饰秀发,思念满枝头。"

歌吟菖蒲,经常和杜鹃鸟相配合,《万叶集》中的12首咏菖蒲的诗中,有11首配以杜鹃鸟,不知是杜鹃凄凉的歌吟,唱开了菖蒲结满浓密幽怨的小花,还是菖蒲充满怀念的盛开,引来了杜鹃如泣如诉的鸣啭,《万叶集》的诗人们在初夏的晨曦暮鼓中,一听到飞来的杜鹃在深山里初啭,就想起菖蒲,就想到发髻上结满思念的菖蒲的恋人:"杜鹃幽咽啭,相闻两不厌。菖蒲结发时,再来凌空鸣。"菖蒲和杜鹃,都代表着初夏鲜亮的季节,也都代表着初夏躁动而郁重的思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