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撞击下的大学生活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大学是北大、清华和人大,其他大学如南开、复旦、南大、武大和中山大学等也比较受欢迎。最受欢迎的专业包括经济学、大众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近年来,大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合并,通过合并来增加资源设备的利用率。在东北的吉林大学,通过与长春的其他几所大学合并,据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学,共有四五万人吧。浙江大学与杭州的其他几所大学合并后有三四万人,也扩大了规模。从总体来说,大学的管理模式还很落后。在师资力量、办学开放性、包容性等方面都需加强。在2003年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所有校长,包括几所最著名大学的校长都照着稿子念,而且稿子非常boring(烦),内容没有任何趣味。一位记者忍不住说,“请问,您刚才讲您的大学的学风几十年前是多么的自由活跃,而您却在念稿子,这让我们看不出一点大学精神来。”这位校长的回答是,“这是分场合的,这种场合我还是念下去好。”这种现象让人很失望。大学校长都如此,大学怎么能提高呢?  

大学的校园生活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生活移植性。在美国,地区差距不明显,但中国城乡地区差距很大,不同阶层的人来到大学就会发现跨地区和文化的交汇,这比美国大学生受到的文化撞击更大。二是就业难度很大。在大学里,就能感到职业竞争的激烈。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大学生主动去寻找社会联系,为就业做准备。三是能力训练落后。虽然大学在知识层面的介绍有提高,但在培养能力上面还相差很远,学生就业时能力太差。但从社会关系来看,大学建立的同学关系是一个人在毕业后几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非功利社会关系的主要来源。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学是学生真正社会化的开端。我自己还是很怀念大学生活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大学生活也存在文化冲击,但不像中国这么突出。因为这个过程在高中时已经完成,大学时就已经习惯了。但大学与高中不同的是,高中是义务教育,而大学是需要经过申请录取过程竞争的,而且上大学的人从社会经济背景看,层次要高一些。  

大学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每年,大学的录取标准都会提高。在我读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时,第一天听校长的欢迎讲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你们向右看一下,向左看一下,你们身边的至少一个人是高中时的第一名,大家都很出色。这种竞争情况就很激烈。许多中国学生都想去美国学习。美国比较好的学校,文史类的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理工类的有得州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在国际关系类的学校里,乔治城大学是最好的。  

美国人认为应该通过大学4年或5年的时间学些新东西、交些朋友、享受生活、发展性格和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把这个过程看作发展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学习很重要;另一方面,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比如性格培养,也非常关键。许多美国公司在招聘时会看重学生发展的全面程度。  [返回目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