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三十六计”(2)

暗渡陈仓的典故发生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候,楚霸王项羽和汉刘邦当时还都没有全部拿下天下,处在一种两虎相争的态势。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了一次战役,汉军的力量不如楚军,汉军从关中退到汉中地区。刘邦的谋士张良向刘邦进献一计,说现在咱们退出关中往汉中走,但项羽是不放心的,他很担心你到关中以后卧薪尝胆再卷土重来,由于他担心所以肯定会派兵马追杀我们,我们在退的过程中把沿途的栈道烧掉。栈道是把树砍成一根根木头贴着悬崖峭壁排成的路,从陕西一直通到四川。张良建议把所有栈道全部烧掉,一是要是告诉项羽我没有回来的心,我把退路都烧掉了。二也是让楚军的部队追杀刘邦时无路可走,可以一箭双雕。这一步是很聪明的计谋,安定了项羽,且也使得项羽追杀不上刘邦。刘邦退到汉中,汉中是风水宝地是陕南的粮仓,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兵精粮足,觉得有实力和项羽打要杀回关中。但栈道烧完了没有路可走,要绕很远的路。刘邦在汉中派韩信为兵马大元帅,由韩信统兵杀回关中。项羽对刘邦一直有所警惕,派了几个投降的秦朝的将领分别把守一直监视刘邦的方向。韩信想到一个办法,派几百个士兵去秦岭的深山里伐木恢复栈道,每天的进展非常缓慢,消息传到项羽的耳朵里,知道韩信在修复栈道可能要杀回关中,于是派很多兵去监视着。而韩信让大部队绕了一大圈去袭击了楚军重要的阵地――陈仓,由此突发奇兵掀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最后导致项羽自尽身亡。

和三十六计中的暗渡陈仓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声东击西,故事中的禅师用的既是暗渡陈仓又是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的编者在编纂的时候,想到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成语寻找与计谋有关的成语编出三十六计,当年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后中国历代战争中所使用的一些计谋形成了成语,具有计谋色彩,三十六计的编者用成语编成三十六计,但他在编的过程中并没有非常仔细地选择成语。当选择了暗渡陈仓时可以不选择声东击西,选择声东击西可以放弃暗渡陈仓,这两个计谋没有太大区别。类似的问题不止这一个,有两三个计都非常相似,反映出编者的局限性,但三十六计仍然是中国古代兵家的最后一部代表作。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计谋,计谋不见得都是损人利己的,禅师的故事是损人利己的吗?他没有伤害别人,又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禅师不是用这样的方式而是直接上去劝架,效果是否会比这样更好呢?显然这个办法是更好的,更符合一个智者一个老者的办法。年轻人可能上去就能把夫妻俩拉开,但老人没有力量拉开的时候需要运用智慧,这个老禅师的智慧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我们生活中用计是经常的必需的,而不是说像一般人以为用计就是耍心思耍阴谋诡计在算计别人,生活中使用计谋不一定要算计别人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懂得计谋,有很多很小的孩子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智商,我们可以从民间故事中看到很多很小的孩子就充满智慧。有一个故事讲到古时候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一切很顺利,家庭很和睦,小有财产,有几十亩土地有几幢大房子,但他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子嗣。中国封建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家族不能延续已有的家业不能向下传承,他很苦恼,有心纳妾但老婆是个母老虎,家庭和睦是以他处处忍让妻子实现的,他根本不敢和老婆提纳妾的事。他有个哥哥过继给他的小侄子,不管怎么说不是自己的孩子,他还是觉得不如意。他想起这些事情经常唉声叹气,有一天孩子问他:“叔叔你有什么事窝心吗?”他说不高兴,孩子问他有什么事不高兴,让他说说可能能帮他解决。他把自己的苦恼讲了一下,小男孩一听说:“叔叔,这件事包我身上,我给你解决吧。”叔叔当然不相信,觉得很好笑。一两天时间没有动静,到了一天早晨听到院子里有声音,婶婶看到小侄子拿尺子圆规在丈量,还在纸上记什么东西,婶婶觉得奇怪问小侄子在干什么,他说:“我得量量院子多大面积,房基地多长多大,我琢磨着你们两个人没有孩子,你们的年龄一天天大了,你们要有百年的一天。如果你们百年之后,财产只能肯定落在我手里,我就是你们的继承人,我现在就应该早做规划,要看看落在我手里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我不喜欢西厢房想把它拆了,东面想改造一下,南面还缺个亭子。”婶婶听后很不高兴,回去以后就让丈夫纳妾。小孩子帮助叔叔很轻松地达到了目的,这个孩子使用了小小的计谋,这一计可以算是标准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损害谁伤害了谁呢?有人可能会说损害了婶婶的利益,但实际上他帮叔叔实现了目的,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标准,帮助叔叔完成了繁衍后代的愿望。这是一个巧妙运用谋略的故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