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小姑娘,感觉像飞上天一样”

阿鑫的故事是个沉重的故事。

阿鑫是个21岁的少女,正值花样年华,初中文化,晋江人,从小生长在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父母将她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溺爱有加。在阿鑫10多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为她购置了一套房子,并雇了一个与她差不多大小的保姆照顾其生活起居。像个小公主一样长大的阿鑫本不应该和窘迫痛苦的“白粉妹”有任何关系,然而优越的生活条件却让阿鑫养成一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任性独断的坏脾气,正是这种性格注定了她可悲的命运。

3年前,18岁的阿鑫谈了一个大她十来岁的男朋友,要面子的父亲得知后暴跳如雷,死活不肯同意,并通过各种手段向阿鑫的男友施加压力。男友终于受不了这种刺激,自杀身亡了。

男友的死,给阿鑫带来很大的打击,日久积郁,便渐渐对父母产生了憎恨,也越来越不喜欢回家。心情烦闷的阿鑫渐渐地学会了抽烟,并开始经常在社会上的一些酒吧、卡拉OK驻足到深夜。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中年妇女神秘地对阿鑫说:“小姑娘,敢不敢尝一口,味道爽极了,感觉像飞上了天一样……”阿鑫恍恍然接过了那个女人递过来的一支掺有白粉的香烟,从此阿鑫就深深地陷了进去。刚开始,阿鑫还只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买毒品。但是,要钱的次数和数目多了,父母难免会起疑心。于是,阿鑫就开始向父母骗钱。

有一次,她骗父母说要和一个朋友去旅游,一次性从家里拿了2万多元。不料却东窗事发———父母终于从朋友那里得知女儿并非去旅游,而是准备用这笔钱去作为毒资。父母一气之下,把阿鑫抓了回来关在房间里,不准她走出房间一步。然而,忙于生意的父亲难免有疏忽的时候,阿鑫瞅准一个空当从家里逃了出来,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家。伤心欲绝的父亲在盛怒之下宣布与阿鑫脱离父女关系,但是这丝毫没有令阿鑫产生一点悔改之意,此时的她已经深陷毒海,无力自拔。

为了满足不时发作的毒瘾,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阿鑫开始走上了行骗的犯罪道路,出租车司机和载客的摩托车工就成为她施骗的对象。这就是阿鑫行骗的手段———要么找个载客的摩托车工,叫他送她到某地,到了某地后,阿鑫便称要去买东西,但是身上的钱不够,看载客的能不能先借点钱给她,等送她回家后再一起给;要么叫辆出租车送她到某地,半路上跟司机说她得先去接个朋友,看司机能不能把手机借她打个电话叫朋友出来,于是,她就边打电话边去叫她的朋友……

阿鑫趁他们不注意时一头钻进路边的民宅,前门进旁门出,溜之大吉。而摩托车工和出租车司机等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这期间,在阿鑫的唆使下,摩托车工阿良也染上了毒瘾……

记者点评:

一边是美丽,一边是伤痛

一边是美丽,一边是伤痛。

上海禁毒教育馆终于开放了!该馆运用图片、动漫、标本、实物以及光电模型、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美丽,毒品的罪恶,因而,在1700平方米的展厅里呈现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边是鲜艳的罂粟花,妖娆绽放,美丽诱人。另一边,则传来录像中吸毒女性发出的撕心裂肺的惨叫,满手针孔的“瘾君子”写下的3封遗书……

吸毒者呈现低龄化,最小的只有12岁。

一位16岁的吸毒女孩说:“我不是坏人,真的不是,我只是觉得好玩儿,没想到就吸上了。”

另一位14岁的吸毒男孩说:“一个朋友请我吸毒,开始我也害怕,怕不能自拔了。可后来我看那些录像片里的吸毒者,好像吸毒很有味,而一旦不想吸了,就去戒了,又成了好人了。真没想到吸毒会毁了我的一生。”

青少年没有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拥有的有关毒品的知识还很少,普遍缺乏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据调查,有90%的人没有见过毒品;6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毒品及中国目前流行哪些毒品;还有80%的同学不知道毒品对人有哪些危害。由此导

致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在理性上远离毒品的警觉心理。

近20年来,西方国家在毒品预防教育上,多数在校学生被要求牢记3个字:“就说不!”如美国学生一入学就被告知,即使只有一次沾染毒品,也会受到伤害,要善于躲开和拒绝毒品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他们写了成百上万的文章谴责吸毒,还穿上T恤,戴着帽子、绶带、徽章,以抵挡毒品的威胁和入侵。

香港的毒品预防教育很早就开始起步。在香港,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是从幼儿园里的模型开始的,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化都市来说,其吸毒人群逐步下降,且本地人吸毒的数量极为有限,是和他们成功的毒品预防教育分不开的。有数据表明,香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吸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60年代起,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毒品预防教育,到60年代末,吸毒上升的速度减缓,80年代出现了负增长。

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校抓起,从社会抓起,从预防抓起,从美丽的生命抓起,从悲惨的结局抓起,从无抓起,从零抓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

你是创新的!你是生动的!你是美丽的!

上海禁毒教育馆,我向你致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