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国家变革路径(3)

从开始应用到拥有5000万用户,报纸用了近1000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个人电脑用了16年,互联网用了4年。现在全球每一分钟有600万个电子邮件信息被发送;每一小时有3500万个语音邮件被送出;每一天有3700万用户登陆互联网,并在大约8.3亿个WEB页中选择浏览。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瑞典43%的用户会从网上订购商品,紧随其后的是英国(33%)和美国(30%)。

互联网还促成了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市场和以发达的传媒所构成的注意力市场的互为融合,这场横空杀出的注意力经济被戏称为“一场跨世界的眼球争夺大战”。由于信息产业的竞争范围具有全球化,经济结构呈网络体系,多如过江之鲫的新兴公司不约而同围绕着网络经济开展大改组和大整合。一个在一定程度地超越了民族国家疆界的全球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网络经济体系出现了。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于一个国家融入全球化,削平地理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思想和文化层面的高山大河,让世界变得波平如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看到廉价的宽带、手机、机场和高速公路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角落呼啸闯进你的眼球,我们看到一场旨在促进国民学会与人合作的教育体系改革如火如荼。为扫除藩篱,各国政府正在加大财政政策、法律体系和官员素质等的提升力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责任意识、执政水平也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的发展佐证了一件事:谁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无视全球一体合作共享这一滔滔大势,谁就避免不了被无情淘汰的命运。反之,则像中国、墨西哥、巴西和印度这些先行者、勇敢者那样受益无穷。

据统计1990年,中国大约有3.75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每天人均支出不到1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国的极端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2.12亿人。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的话,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下降到1600万人。在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极度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4.62亿人下降到2001年的4.31亿人,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会下降到2.16亿人。然而在撒哈拉非洲恰恰相反,那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非常缓慢。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2.27亿人上升到2001年的3.13亿人,并预计继续上升到2015年的3.4亿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