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马云
尽管“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五音节的冗长单词,但它却是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末尾到现在,全世界争议最多的词汇。
许多人对其满腔怒火,有时甚至是暴力抗议,认为它是“危险的”,而世界银行却宣称,全球化已使数百万人脱离赤贫状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对其是非的讨论中,昔日抨击全球化的人现在却表示,他们只是“异全球化论者”,主张以另一种方式来对待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
一千名观众固然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下列全球化七大特征却基本为各方所公认:
环宇一统
《韦氏词典》将“全球化”定义为“使事物在范围或应用上成为全球性的”。1961年,《韦氏词典》将“全球化”定义为“使事物在范围或应用上成为全球性的”。这个词正是基于世界不断缩小而产生的“环宇一统”观念的写照。
1957年10月4日清晨,一枚苏联火箭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全球沟通的时代到来了。人类开始将眼光转向更高更远。1961年,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这个非政府组织一开始就把保护地球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保护主义与同质化
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官僚提出了一项所谓的“全球化”方案,对穷国的纺织品出口施加关税。他们声称,为公平贸易起见,关税的“全球化”势在必行。但实际上,这个措施不过是为了限制来自中国香港、韩国等主要供应地的纺织品进口。
今天看来,这个所谓的“全球化”方案实际上反而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不过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汇首次出现重大转变。随着自由和民主政治越来越被达成共识,许多国家开始降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开始向薪酬更为廉价的地区转移,全球化一词的含义越来越接近其在《韦氏词典》中的原意,即使(事物)“在范围或应用上成为全球性的”。
20世纪70年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取得重大突破。1970年,载客500人的波音“珍宝机”投入运营,人员流动变得更为频繁和迅速。越战期间,货运的集装箱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为大规模货物运输提供可能。而国际贸易中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动荡,1971年,“金本位”终结,美元开始浮动,汇市交易浮出水面。电子转账和股票交易系统的出现,加上金融市场改革,为全球商业开辟了全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