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金是以年息25%,向安定门街道联社借来的5万。因此,企业性质定性为“集体企业”。那几年,“挂羊头(打着集体头衔)”的企业在中关村大行其道,何鲁敏顺理成章照搬操作,不料此举给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因为场地小,亚都主要负责研究,然后转让技术。4人各干各的,在企业内部分别列账,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一个“个体户”联盟。在其中,何鲁敏从中国台湾引进1500台加湿器散件,组装成亚都加湿器。而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民用加湿器。三年后亚都分裂,青年发明家改行做矿泉壶,做塑料门窗的研究员远赴山东创办塑钢门窗企业,学建材的研究员出国,剩何鲁敏一人“孤苦伶仃”。
当年从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识分子何鲁敏,还有高级工程师黄鸣和技术革新能手郭立文。他俩一个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做磁化产品,可谓是“比翼齐飞”。但两人彼此依据的逻辑泾渭分明:一个精耕细作,一个激进冒失;一个立场端正,一个动机不纯。因而,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曾经的黄鸣有过许多理想,科学家、教授和写小说、造军舰,没有一样与商业有关。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德州原地矿部石油钻井研究所工作,因负责的科研项目多次获部级奖励,被称为“石油专家”。
1987年,黄鸣在图书馆看到美国学者贝克曼的《太阳能热力过程》。这本被称作“太阳能产业圣经”的书,详细介绍了整个太阳能利用的理论体系,且把太阳能利用设备的设计、材料、制造等都记述得非常详细。与日渐枯竭的石油相比,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黄鸣被震撼了。他跃跃欲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制造太阳能热水器。
热水器制造出来,黄鸣把它当亲戚结婚的贺礼送去。婚礼已是深秋,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见过黄鸣的礼物,要求现场尝试。结果出来的水不仅够热,而且烫人。顿时大家齐声叫好。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黄鸣有了经济以外的动力。他变成“38干部”,8小时正式工作、8小时业余研究太阳能,8小时生活。接下来,他陆续做出10多台热水器,全都无偿送给了亲友。一天,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找上门,想给厂里车间买一个热水器。黄鸣才知道,自己自娱自乐的东西还可以卖钱,“我已经30多岁了,你想想我多么单纯,懵懂书生,对社会和商业毫无概念。”第一笔生意很快谈成,企业付了5万元,让黄鸣做了一个可供上百人同时洗澡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
郭立文有个不雅的绰号――郭疯子。原因是他家境贫寒,却嗜书如命。18元的工资,要吃饭、穿衣、接济家人,可他每月都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钱购买图书。三年困难时期,供应极端紧张,填饱饥饿的肠胃成了第一需要,然而郭立文用饭票和人换书看。
因为好学,郭立文自修完了大学课程,评上哈尔滨某大型国企技术革新能手;因为求知,他挖掘出中国史书记载磁疗的记录。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郭立文带着他申报的第一项专利――吊瓶式磁化卫生器,连找了厂长7次,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无奈之下,四十有七,无人无钱的郭立文辞去公职。
带着样品,骑着自行车,郭立文遍访哈尔滨的医院、诊所。年末,产品投入市场,他背着三只吊瓶去大庆推销。大庆工会主席为郭立文介绍了四位客户,结果带去的三只吊瓶卖掉了两只,还签订了8万元的售货合同。再接再厉,哈慈推出磁化杯,很快打开市场。几年间,哈慈销售收入由139万元增为亿元,利润由万元增长到2000万元。全国有1500万人用上哈慈产品。哈尔滨,几乎家家至少有一件哈慈的产品,许多单位将哈慈作为福利发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