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

“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

尹明善和翟美卿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的行列;

唐万新终结了学生时代,走上“一入商门深似海”的人生道路;

吴仁宝带领华西人雨中宣誓,确立亿元村的目标;

为与港商合资,姜维坐上了去北京“找政策”的火车,最终得到胡耀邦的支持;

王中军“不务正业”,和朋友合办杂志《购物指南》;

张茵只身闯荡香港;16岁的黄光裕则跟着年长三岁的大哥黄俊钦远走他乡。

最高领导人对党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却又急切地改弦更张。从一月起,邓小平有意无意地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谈中国的改革开放:

1月19日,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3月28日,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

5月15日,会见新加坡前总理吴庆瑞博士:城市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勇气,有信心,相信是会成功的,当然也很容易出偏差。

6月29日,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

7月11日,听取中央负责人汇报经济情况时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10年和下世纪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8月28日,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穆加贝:社会主义的任务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8月29日,会见日本社会党第二次访华代表团:有人担心我们的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肯定不会的。

10月23日,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1月11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必须改革,这是唯一的道路。

邓小平了解,在中国,只有免除政治恐惧,才能保全创新因子。所以,他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试图为改革开放找准一个清晰的原点,以此证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不可逆转。

改革开放既是中央的主旋律,也是全民支持和参与的事业。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他们关心的或许上升不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层面,而只是与自己切身相关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日子过得有没有更好?袋子里得钱是不是更多?

他们的日子当然过得更好,钱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万元户”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国家级的媒体上――新华社1985年第4期的《半月谈》:“广西梧县潘地村,四五年间冒了富,全村30户人家,除了原五保户刘大娘年收入2000元外,都是万元户,小山村被人誉为“小金库”。从此,“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到包括翟美卿和尹明善在内的人心,他们不仅是第一批“万元户”的主角,更是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的行列。

关于翟美卿为故事主角的“范本”,流传的有好些。在故事里,她被描述成一个依靠个人奋斗费尽周折取得成功的女人。章节的开篇要从翟美卿21岁孤身闯京城讲起:在与朋友的聊天中,做服装的翟美卿听说广东采购的家具在北京供不应求。她立即一个人跑到广州、顺德等地的家具厂,谈成了几十万的货品。家具运到北京,因为没有经验,很多家具在运送的过程中遭到破损。翟美卿想都没想,把破损的家具二折处理。出师不利,翟美卿选择主动去北京商场,打听市场消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