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拉动内需:让农村经济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外需(也就是出口)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现阶段要保证我国经济较快、平稳、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内需。而要扩大内需,就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因为要拉动内需,农村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制定的十项措施中就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的投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在当前来看是保增长,长远来看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发展、制约农村生产的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直以来,经济增长的难点在农村,但是希望也在农村,基础也在农村。

中国的农业一直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1.3%,而且我国农民人口比重比较大,收入明显偏低,农业发展后劲令不少学者担忧。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任务。

在此次国务院提出的十项措施里,多项措施均与农业的长期发展有关,这实际上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措施。在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而现在,我国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改变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差距大的现实,就必须转移国家经济发展资本投入的重心。从社会各界认识的一致性,到国家的实力以及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条件。如果国家财政投入能够解决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就可以得到有效化解,从而给农村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添加活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头戏,只有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农民潜在的需求才能变成现实的消费。由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总体偏低,农民收入相对偏低,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消费不振。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140元,很难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有鉴于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现在国家又提出,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各项补贴标准,无疑这些措施都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起到直接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民的消费。

随着国家对农业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水电、道路、交通逐步完善,农村家庭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专家预测,如果能够得到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十一五”期间农村每年会平均增加4000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贡献将达2个百分点以上。

打开农村消费市场,光有“硬件”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引导相关企业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引导企业“上山下乡”,不断开拓农村销售市场。只有企业参与了,市场这根神经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为此国家商务部明年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农村,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其实质是鼓励城市的连锁店将网点延伸到乡镇和村里去,在农村推广现代生活方式——连锁经营,以达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

浙江省绍兴县小舜江村人口不足400人,离集镇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车程,需要绕过130多个山弯才能到达,对于村民购买生产生活物资来说极为不便。村民们以前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到镇上去买东西,而现在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买到满意的东西了。因为村里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农村放心超市”,门口一台崭新的收银机,里面日光灯照得店堂通亮,几百个商品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明码标着价格,与县城的超市一模一样。这个乡村超市就是政府目前在农村地区推行的“万村千乡”工程的一部分,就是为了构建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读书导航